巴黎奥运会刚刚落幕,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绩亮眼。
同样精彩的,还有不久前举行的福建省大学生篮球联赛。比赛上,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子敢拼敢闯,成功摘金。
日前,福建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乙组赛收官,漳城院女篮代表队斩获女子乙组冠军。这是学院首次夺得省级篮球联赛冠军,是继去年在第26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福建基层赛)暨2023年福建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上夺得一等奖后,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至此,学院取得省级体育比赛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大满贯”。
始于锻炼身体 终于热爱篮球
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犹如急促的心跳,漳城院女子篮球队主力队员黄佳琳,矫健身姿来回穿梭,快速攻防转换,与队员们紧凑配合,传球、突破,上篮得分!球场上的呐喊与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赛场上,姑娘们英姿飒爽,奔跑对抗。赛场下,她们并非体育专业出身,学校女子篮球队12名成员,主要来自学校食品与健康学院、文创学院、生态景观学院、商学院、数字智能、学前教育学院的各年级学生,似乎与篮球“八竿子打不着”。用她们的话说,就是“打篮球,始于锻炼身体,终于热爱”。
刚组建篮球队之初,平时怕晒黑、怕出汗的女篮队员,对于篮球并不十分了解,“刚开始只有零星几个球员加入,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从最基本的运球、传球开始练,渐渐人才多了起来。”黄佳琳说道。
为了这场省级比赛,学校女篮铆足干劲,进入“大考”模式。如何做好作战部署?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每位队员的优势?……教练组各司其职,开始安排周密的集训计划,对赛前技术、战术训练进行了详细安排,并为队员提供全程精心指导,保障每个队员都能得到最佳训练效果。
竞技体育如逆水行舟,并非一蹴而就即有功,需平日润物细无声地练习。“学校篮球队从市赛三等奖到省赛三等奖,再到这次荣登省赛一等奖,前后跨越了两年时间。”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女篮主教练张丽萍坦言,即便在省市级比赛上已不是“新兵”,但面对全省女篮队伍强劲的竞争,仍旧不敢有丝毫松懈。“我们基本都有进行常规训练,常态化训练更注重在运球、传球、投篮、防守等这些基本功和身体素质训练上。”
一份详细的训练计划表,将步步为营的赛前准备细化到步步到位。一遍遍纠偏,一次次加练,只为在赛场上更加收放自如,进退有度。
“赛前集训,基本一天三练,早上、下午主要进行队员的基本技术和体能练习。晚上则安排队员进行理论学习,教授球场战术方面知识。”张丽萍教练说,“集训强度比较大,但年轻球员有朝气、有拼劲、不服输,愣是扛下了一轮轮的艰苦练习。”
竞技体育,成功是否有秘诀?张丽萍教练的回答很简单:“体育项目没有捷径可走,胜利源于刻苦训练和团结信心。在关键时刻,我们教练组和队员之间相互信任,达成统一目标,大家团体作战,才能攻克下一场场比赛。”
在黄佳琳看来,球场上,不仅要练就超群的球技,更要有持续精进的自我挑战精神。比赛后,黄佳琳会和教练及队友回看比赛视频、查缺补漏加练,“只有持续更新技能水平,才能在下一个赛场赢得更有底气。”她的梦想很简单,“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
体教融合 让校园体育持续“出圈”
漳城院取得省赛足篮排三大项目“大满贯”并非运气。细细深究学校成功秘籍,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学校着力体教融合协同发展,让校园体育迸发出勃勃生机。
体教融合,关键在一个“融”字,找准体教融合“融点”,是体教融合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学校创新“学、练、赛”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模式,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多方力量共建,多学科跨界融合,让校园运动更“出圈”。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创新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张丽萍教练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改变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体育教学的传统方式,实行按项目选课教学。学生打破以班级、专业、院别界限,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两个以上项目参加体育锻炼。”
普及开展体育活动,让体教融合走得更深更远。此外,学校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等,不断开发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项目,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体育志愿服务、体育社会实践等,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通过参加比赛,锻炼提高了队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丹霞通识教育学院院长白碧慧看来,比赛取得佳绩,是漳城院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重要成果体现。近三年来,漳城院获得国家级比赛单项铜牌两枚,三项比赛进入全国前八名;获得省级比赛金牌16枚、银牌10枚、铜牌14枚。特别是女子足球队蝉联2023年、2024年省大学生足球联赛(高职高专女子组)冠军,并在2024年勇夺全国第六名,创造了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足球队历史上最好成绩。
⊙本报记者 陈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