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夕阳微斜,在贡鸭山村的小道上,打扮休闲的人们步履悠哉,沉醉在青山绿色的怀抱中,选择在村里长驻的城里客人,有的正在散步,有的前往村里的“共享菜园”采摘,行走在这条被他们称为“氧吧大道”的村庄道路上,惬意舒畅。
在贡鸭山村,本地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近年来,村里绝佳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外地人长住于此,旺季时多达200多人。曾经,这里是村民们羞于开口、平平无奇的草仔山村,何以成为城里人竞相追逐的贡鸭山村?
那是在很久以前,贡鸭山村还叫着自己的旧名字——草仔山村,这里确实曾长满野草,“很久以前村民忙着烧山毁林,现在村里忙着如何保护植被……”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村民邹有德回忆往昔,以前站在村里望向山上尽是漫山遍野的杂草,野兽藏在林间,曾发生吃人的惨事,大家就烧野草,赶走野兽保百姓平安。后来林场来了,带领村民开始植树造林。
从烧草到种树,观念一变,生态变样。历经光阴洗礼,小树苗终成参天大树。如今整个村子的森林覆盖率95%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美丽乡村。
如今担任贡鸭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邹燕青,回忆起19年前自己刚当选为贡鸭山村党支部书记时,上任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着手为村里的红锥古树群修建休闲栈道。“这些古树平均年龄有170岁了,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它们就是村里好生态的最佳见证者。”邹燕青坚信,村子里的好生态会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曾是一名幼儿园保育员的她,这些年来,她带领村民们像当初在幼儿园呵护小朋友一样,呵护着村庄里的自然资源。
2008年,一条水泥路修到了村子里,也结束了贡鸭山村人出行基本靠步行,往返县城一趟需要花费8个小时的历史。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的先后实施,村子里开始了道路硬化、架设路灯、修建休闲公园……此外,倡导“垃圾不落地”、开展人居环境“百村竞赛”等活动以来,内外兼修,让贡鸭山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断地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个人改变着村庄,村庄也影响着个人。两年前,“90后”的邹云龙回到家乡贡鸭山村,盖了新房,开起了民宿。夏季里每到周末,房间往往供不应求。白天邹云龙会带上游客到附近转转,晚上组织入住的游客一起唱歌、烧烤。悠闲的田园生活,亦有趣有盼。
“现在每年在这里居住的时间比回漳州市区还多!”在贡鸭山村已有六年租住经验的李振华说,常住下来后妻子每日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村里的美景,或是窗外的一朵云,或是晨起登山时那阵舒爽的清风,在城里做惯了“低头族”的他们在这里找回了仰望的“本领”。
居住在村里的外来“村民”越来越多,大家纷纷加入除本村村民之外的“第五小组”群聊,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为此村里也成立了“第五小组”兼合式党支部,引导他们“聚像一团火”,更好地参与村里的管理。在最近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第五小组”兼合式党支部的成员们正商议着要在“氧吧大道”新增一座休憩凉亭以及公厕。
2005年,草仔山村改名为贡鸭山村。这是一座“年轻”的村庄,未来亦有无限可能。
⊙李小星 黄建和 黄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