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去秭归 只为与他相遇

▱陈小玲

秭归屈原祠依山而建,与长江三峡大坝隔水相望。

龙舟在浪花飞溅中竞逐,一切都令人血脉偾张。

舞台剧《三峡盛典》、歌舞剧《大端午》融汇了屈原传说、古楚礼乐、三峡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

认识屈原,很多人是从阅读他的诗篇开始的,而我是从小时候的端午节,从家门口的对联,还有斜斜挂着的一束艾草配了菖蒲、榕枝的辟邪植物开始……似乎,每个人都与屈原建立了一种秘密之好的精神关联。今年端午节期间,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寻根诗祖·问道宜昌”中国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终于一偿夙愿,朝拜了屈原故里——秭归。我去秭归,走进通向屈原文化的路口,只为与他相遇,在幽幽绿水、巍巍青山间,亲炙那伟大的灵魂,触摸历史之脉与现代生活的激情碰撞。

——题记

“卓绝一世”:

香草美人意象与“香草美人节”的精神助养

秭归是屈原的故里,与三峡大坝隔着“高峡平湖”遥遥相望,有“坝上库首第一县”的美誉。据《水经注·江水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秭”即“姊”。这是秭归地名由来的一种说法。站在乐平里,此时,不远处传来“招魂曲”,原来三闾骚坛诗社正在举办诗会:

“呜呼,大夫!归去,来兮。天,不可上兮,上有,云程万里;归来,归来,不可上兮。地,不可下兮,下有,九关八极;归来,归来,不可下兮。东,不可逝兮,东有,弱水无底;归来,归来,不可逝兮。南,不可往兮,南有,朱明浩池;归来,归来,不可往兮。西,不可向兮,西有,流沙千里;归来,归来,不可向兮。北,不可去兮,北有层冰千尺;归来,归来,不可去兮。惟冀,屈公兮,返乎,故里;登彼,庙堂兮,是享,是宜。”

这是诗会前必有的仪式。原始而神秘的吟唱穿越而来,给人苍凉悠远之感。三闾骚坛诗社原名“骚坛诗社”,是当地一个民间诗歌组织,成立于明清时期,已有数百年历史。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每年端午节或屈原诞辰,都会聚集在屈原庙,吟诗、唱诗、斗诗,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

眼前的青石碑上刻着:楚三闾大夫屈原诞生地。相传屈原降生时携带异香。2300多年前,这个山间平畈上,住有一户人家,户主名伯庸。伯庸夫人分娩那一天,天空突现祥云,并伴有丝竹之声。伯庸十分惊异,便立即在门口摆上香炉,焚香礼拜。随着屋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一种异香也扑鼻而来。因为出生时有异兆,伯庸很高兴,给他取了个名叫屈原,小坪也因之改名为香炉坪。

秭归有一溪流入江口名为巨鱼坊,屈原早年在那开坛讲学,植兰修性。《离骚》里头的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就描绘了这儿的美好,后人以诗句中的“九畹”为这条溪命名。时间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当年的九畹溪早已淹没在岁月深处,取而代之的是漂流景区。九畹溪漂流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中国漂流训练基地,这是国家漂流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全国首家以自然流域漂流为主题的4A级旅游景区……

喜欢自带光芒的成语“各领风骚”,它出自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五首·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指《国风》,它是《诗经》中的一个部分,收集了周朝至春秋时期不同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骚”指《离骚》,这是屈原创作的、被公认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长诗,两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称“风骚”。《离骚》艺术上的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大概读过《离骚》的人,都不会忘记诗中写到的那些芳草,那个花团锦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美好的气息无处不在,诗人呼吸着它们的呼吸。屈原从出生开始,就与香草、鲜花有着特别的关系。他种植、披挂香草、鲜花;他啜饮露滴吞食花瓣,并将此视为美的极致,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清洁和高贵的生命。

《离骚》中浓墨重彩描写了各种香草,诗中出现的香草如江离、申椒、菌桂、秋兰、木兰等,大概有20多种,这些香草或比喻自身高洁的品格,或用来借比为君主。“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在叙述自己的身世之后,“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自己博采众善,自己修身而清洁。同时,诗人也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诗人说尧舜这样的明君,有明君众芳才会相聚,如果杂聚申椒和菌桂,蕙和茞怎会交聚?香草比兴,蕙和茞指代贤臣,申椒和菌指代邪恶的小人。除大量的香草作为意象外,《离骚》还有“美人”这一意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中的美人主要是来比喻君主,担心君主不能及时建立功勋,很快年老将至,一事无成……屈原追求“美人”,使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极具浪漫主义的笔画勾勒香草美人,赋予了香草美人忠贞爱国、高尚志洁的精神具象。自屈原之后,“香草美人”便成为高洁灵魂的代名词。人们对“香草美人”有着神秘的向往,秭归的巾帼们以“香草美人”自喻,把它们看成一种精神助养,每逢三八妇女节来临,便适时举办“香草美人节”。

龙舟竞渡:

从最初的历史情感到国际赛事

小时候,当父亲开始书写对联时,就知道端午节到了。记得有一种说法,家门口贴“龙舟下水千灾散,虎艾悬门百福臻”这类对联,有辟邪祛魅的功效。在我生活的城市福建漳州,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流传得最广的是起源于屈原,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等同起来。以忌日作为节日,自然弥漫神秘的氛围。漳州城区旧历五月初五要祭祀“水仙尊王”,普遍认为水仙尊王就是屈原,水仙王庙至今仍在。赛龙舟称“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有些地方“扒龙舟”前要祭江,唱龙船歌,祭奠屈原。城区的“扒龙舟”不只是在端午节当日举行,而是延展到整个旧历五月。从浦头港沿江上溯到新桥头、大路头,直到洋老洲,分地段轮日举行。“扒龙舟”现场热闹极了,伴随着震天的鼓点、果断的口令、整齐划一的船桨,龙舟在浪花飞溅中你追我赶,一切都令人血脉偾张。那时我常跟着人群去观看,加入呐喊助威的队伍。

在宜昌博物馆,我从图文资料了解到,作为端午文化发祥地,屈原故里的端午节更具特色。这里有个说法叫“端午大过年”,每年要过三个端午,分别是五月初五头端午(又叫头端阳);五月十五大端午(大端阳);五月廿五末端午(末端阳),挂艾、食粽、辟邪、禳灾、祈福等民俗活动把三个端午节串起来。头端午祭屈原、拜祖先,大端午划龙船、赛龙舟,末端午接姑娘回娘家,庆夏收、吃新面,赛龙舟则是重头戏。龙船下水竞渡前很有仪式感,内容大概归结为先敬奉天地神祇,祭祀屈原,然后“龙舟系红”——为鼓舞士气,把划手聚集到江岸,痛饮鸡血酒,燃放鞭炮,再将一丈二尺八寸长的红布系在龙舟上。当众人抬龙船下水,主祭高声喊:“众清弟子造下飞龙一只,三代祖公,老少亡人,一起请上神船。见船赢船,见船会船。”此时,划手们列阵,奠酒祭江,祈求屈公保佑龙舟竞渡夺标获胜,保佑一方风调雨顺。龙舟赛是从临水村庄划向高山乡镇;从大江大河划向水库溪流……

最初的龙舟赛与人们对古人先贤的崇拜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龙舟竞渡,以龙舟划手“抢红夺标”决胜负、定输赢。“三省四地”的划手为缅怀屈原,在猎猎旌旗与阵阵鼓声中挥桨劈浪,一支支龙舟如离弦之箭,向高高悬挂的“标红”飞驰,当龙头逼近红彩,划手们奋力撑桨,飞跃竞抢,精彩激烈。“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南宋诗人陆游在《归州重五》里抒写了秭归县归州龙舟竞渡的情景。“尊崇先贤”与“龙舟竞渡”两个元素,使得端午节伴随着原始信仰的一丝神秘,显得庄重肃穆。

此时,参加采访调研活动的记者虔诚地进入屈原祠,他们拾阶而上,行至大殿,向屈原铜像献兰致敬。殿外,飞檐异兽映衬在蓝天白云间,雕梁画栋与三峡大坝隔江遥对,江面开阔,波光粼粼。讲解员指着远方介绍,大坝前是秭归县徐家冲港湾国家龙舟训练比赛基地,去年端午节当天,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就在那里开幕,来自三大洲9个国家的14支队伍、350多名龙舟健儿参加竞赛。随着竞技元素的不断强化,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精神成为龙舟竞渡的核心。

1984年龙舟竞渡被正式列为我国的水上体育竞技项目;

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中国香港成立;

1995年第一届龙舟世界锦标赛在中国湖南岳阳举行;

2010年龙舟竞渡被列为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021年龙舟成为东京奥运会的展示项目……

在“尊崇先贤”,传承文化记忆的同时,现代的龙舟竞渡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作为国际赛事,龙舟队伍和龙舟赛事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

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华传统节日,拥有众多的民间习俗,其中以龙舟赛最具代表性。龙舟赛意涵丰富,从最初尊崇先贤的历史情感到欢度节日的喜庆;从百舸争流的奋勇当先到国际赛事……反映了不同时代赋予的文化内涵。

“惊为神工”:

从《天问》到“天问一号”

舞台剧《三峡盛典》、歌舞剧《大端午》融汇了屈原传说、古楚礼乐、三峡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屈原名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都有很好的表现,我置身在现代声光电舞台艺术氛围中,感受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屈原形象在脑子里更加清晰起来。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自称“灵均”。灵均就是通灵者;正则,就是招魂布道。屈原说得准,灵验,所以叫“灵均”“正则”。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于治乱”,如果部落有事,红白喜事、天灾人祸,巫师就要出来卜卦招魂,治乱,就是安抚混乱无章的人心。屈原有个身份是巫师,但他不是一般的巫师,是大巫师,大主祭:“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那时大概是政巫合一,大小事故,部落首领都要听巫师的,等巫师卜卦问天,才能决定。巫师替天行道,自然也就是“正则”。被放逐之后,屈原不再是楚国的“灵均”“正则”,而是大地的“灵均”“正则”。天地为屈原提供了一个历练心志的场所,他的精神与思想因此获得质的升华。流放使他超越了巫师这一世俗性的职业,从楚国的官方祭司转而成为“自由的歌者”。被流放庙堂之外的屈原,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将满腹忧思化作置问于天,“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于是有了千古名篇《天问》。《天问》是最光怪陆离、最具标志性的辞作。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天问》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既敬天尊神法道,又借天问道、借古喻今,叩问现实,充满求索精神。

《天问》对宇宙生成的探寻和思考,达到了当时人们想象的极限。郭沫若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可以惊为神工。”屈原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或许正源于此。

有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关于“天问”一词成了热搜。那时,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作为行星探测的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也同时公布。屈原的诗《天问》为何会成为中国人首次行星探测任务的名字?我重读《天问》、重新翻阅“天问一号”相关报道,试图寻找它们的关联。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不缺乏仰望星空的勇气与浪漫。屈原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他在问一切的起源,阴阳相合,宇宙从何而来?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沈括等,无数的中国古代先贤都曾经仰望宇宙,追溯探求;明代万户飞天,创造了人类第一次摆脱地心引力的勇敢尝试,身殒而志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了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嫦娥、北斗……“天问”的目光投向了火星。此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首次完成火星任务中一气呵成,飞行7个月,实现“绕”“落”“巡”的“三合一”壮举。

《天问》之问是真理之问,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怀有一种永恒炽热的探索激情。从资料了解到,从1961年到“天问一号”发射,人类已经实施火星探测活动44次,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仅有24次,能够着陆火星并成功开展探测任务的仅为个位数。因为有“天问一号”,在这一世界顶尖科技探索项目中,从此有了中国人的加入。

《天问》是旷世名篇,“天问一号”的寓意源于这首长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从《天问》到“天问一号”,是文学的激情与想象,更是科技的执着与浪漫。

结语

屈原在楚怀王时期任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娴于辞令,奉命草拟宪令,深得怀王信任,因上官大夫进谗,被怀王疏远,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楚襄王时又被谪放江南,后因感伤楚都被秦攻陷,投汨罗江……屈原政治生涯坎坷,但他诗的光芒却照亮后人仰视的目光,从“香草美人”美政理想到影响广泛的端午龙舟竞渡;从浪漫主义诗歌到登上火星的“天问一号”…… 激起历史的深长的回响。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说屈原作品“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意为超越古人,切近时代,融通古今。“轹古”肯定了屈原傲视千古的文学地位;“切今”则揭示了屈原作品的生命伟力,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屈原在广袤的天地与深邃的内心世界不懈求索,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刻度。

本版图片由

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付蓓蓓 摄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