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影响程度(地震烈度)是如何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采用12级的地震烈度表,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和Ⅻ表示。
地震烈度表征地震造成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同时,它也是表示地震破坏力大小的一种方式。地震越大,震源越浅,它产生的破坏就越大,地震烈度就越高。
国家标准GB/T 17742-2020《中国地震烈度表》规定了地震烈度评定指标和方法。
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低频(长周期)波比高频(短周期)波衰减得慢。如果地震很近,人会感到地震产生的所有震动,并有“颠簸”的感觉。而在远处,高频波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是低频波的作用,你只能体会到坐船般“晃悠”的感觉。
建筑物的破坏不只是由震动的强度来决定。一般来说,矮小的建筑物如平房就容易受到高频地震波的破坏。所以离震源越近,它们就越容易被破坏。反之,高大建筑物,如高层建筑和桥梁容易受到低频地震波的破坏,因此它们容易受到远距离的大地震的影响。
那么,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呢?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全国范围内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抗震防灾规划的依据。最新的一版“区划图”是2015年发布的,2016年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五版“区划图”,也称“第五代地震区划图”。
根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漳州约90%的国土面积位于0.10g和0.15g分区(g指重力加速度),对应基本地震设防烈度7度区;最高的是0.20g分区,也就是8度区,位于我市龙海隆教、港尾,漳浦佛昙、赤湖、前亭。不同分区内的房屋建筑参照“区划图”进行抗震设计,从工程性防御的角度保证牢固程度。
如要了解更多关于地震烈度的知识,欢迎关注漳州市地震局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