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在漳州台商投资区沙洲岛,成群白鹭自由飞翔,农民在稻蛙、稻鱼共生的田间收割水稻,农机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打田,好一幅生态和谐的良田“丰景”。
沙洲岛地处九龙江江心,面积近4000亩,依江而立,土壤肥沃,水系发达。全岛共有永久基本农田1657亩、其他农用地1255亩、村镇建设用地950亩,是台商区耕地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今年以来,漳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现场调研督导推进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整改和耕地恢复工作。当地以沙洲岛为先行点,立足耕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以新型生态农业、农旅结合等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进沙洲岛耕地保护工作,推进良田粮用、一田多用、立体化种养结合,推动耕地有效保护。
台商区区属国企——产业发展集团经过前期谋划,先行统筹流转782亩农田进行集中经营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和耕地保护政策,以统筹统管形式将零碎地块整合,实现规模化运营管理,最大限度保护好沙洲岛的耕地。
在做好耕地保护的同时,如何提高群众种粮收入、激发群众种粮积极性成为一道必答题。台商区着眼于抓实稻谷产量和品质,探索稻渔融合发展模式,在沙洲岛入岛核心区域策划实施了“稻渔空间”生态农业项目,水稻为蛙、鱼提供遮阳和庇护,蛙、鱼则通过吃草、吃虫、耘田等行为,达到了少用甚至不用农药和化肥、降低农田虫害、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等,大大提高了水稻品质。
“通过实施稻渔融合,水稻亩产量提高了5%~10%,生态水稻种植项目亩均产值较传统水稻种植模式提高了近30%。沙洲岛原产出的稻米仅能以农村稻米销售,每斤仅售2.5元,结合生态种植模式和品种提升,现在稻米每斤可售20元。”村民杨奕平高兴地说。
这种模式,不仅让村民看到发展生态、现代农业的新途径,也提升了村民保护耕地的意识。目前沙洲岛已产出虎纹蛙、有机大米、莲雾、甘蔗、稻田鱼、杨桃等多种农产品。同时,沙洲岛还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采用“国企+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利用沙洲岛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水系资源,盘活村镇建设用地资源,培养现代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今年“五一”期间,沙洲岛入岛游客就超过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