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来找专家看过,吃了几天药,酸痛缓解了很多。这次,我还叫上邻居一起来看病。”近日,家住沙建镇汰内村的林素心老人听说市里专家要来坐诊,一大早就赶到沙建镇中心卫生院。
去年3月5日开始,农工党漳州市委员会市级医疗专家每月定期2次来到沙建中心卫生院坐诊。从那时起,华安县以统战系统开展的“爱乡爱企促发展、同心同行兴万村”行动为契机,推动全县各乡镇深化与农工党共建帮扶,常态化对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出一条有华安特色的医疗惠民之路。
专家“下沉”
解决山区看病难题
都说山区群众就医难,在华安,尤其难。
华安是典型的山区县,革命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户籍人口数15.71万人,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山区群众就医有三难:出行难(难以独立出行到大医院就诊)、开口难(难以向在外的子女开口寻求就医)、救治难(小病忍成大病后难以治疗)。
问题找到了,该怎么解决?追根溯源,只有做强县镇医疗机构,通过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才能让山区群众就近、方便、少花钱就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专家请过来。华安基层卫生院与农工党漳州市委会签订共建帮扶协议,由农工党漳州市医院总支组建医疗专家库和专家队,根据患者就医需求,每半个月指派专门医疗专家,通过定期坐诊、组织大型义诊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市级专家医疗服务。
资源引进来。华安县以农工党福建省委会领导及省级专家来华安参观考察为契机,为卫生院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出谋划策,并将华安县沙建镇作为试点,列入省级社会服务基地,协调省级医疗资源重点帮扶。
经验传下来。既要“输血”也要“造血”。华安县与农工党通过开展业务指导、远程诊疗会诊、帮助联系进修、坐诊跟班学习等方式开展共建帮扶,以定点“传帮带”丰富基层卫技人员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升基层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造“造血式”帮扶品牌。
医疗服务全覆盖
日常回访常态化
市级专家“下沉”坐诊活动开展以来,华安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老人信息闭塞,不知道专家具体坐诊时间;有的老人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到镇卫生院就诊存在一定困难。
怎么办?“零距离”送诊上门。专家到华安坐诊的前一两周,镇、村、卫生院等通过宣传栏、微信群、短信、“村村响”广播通知等方式,公布坐诊专家的信息。对子女不在身边或行动不便但有就诊需求的老年群体,由村干部负责通知到位,并用“党员爱心专车”负责免费接送,提高就医诊疗覆盖面。
“我的孩子都在外地,多亏了村干部接送我们去看医生。”家住沙建镇庭安村的老人苏金生说。如今,就诊之路不再遥远,就连距离镇卫生院18公里的山溪尾村,也有不少群众前往就诊。
根据患者的需求,沙建中心卫生院还邀请了骨科、呼吸科、中医科等名医前来坐诊,并在卫生院候诊大厅设置了导诊台,由护士负责引导,大大节省了群众就医的时间。
此外,卫生院还对前来就诊的群众进行登记造册,按照“一人一诊一册”要求,建立群众健康档案,建立回访跟踪制度,对患者进行电话或上门回访跟踪,因人施策给予用药和康复指导,对身体指标发生异常,及时预警和干预。
近两年,对接骨科、中医科、儿科、内科、康复科等市级各类医疗专家200多人次,开展面对面义诊、坐诊30多场次,累计回访跟踪700多人次,服务辐射范围遍布全县各乡镇以及泉州安溪、长泰坂里等地区。
聚多方合力
健全“大健康”服务网络
通过专家坐诊机制的建立,优质医疗技术逐渐向农村基层倾斜。
“市级专家的到来,更是方便了群众,基层医护人员更是受益颇丰。”沙建中心卫生院院长陈炳根介绍,每次专家前来坐诊,院里都会安排医护人员跟班学习。专家为群众把脉开方之余,还会针对性地对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了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2022年10月,沙建镇携手沙建镇商会,率先成立全市第一个全民卫生健康专项基金,社会爱心企业及乡贤认捐60多万元,从资金保障上确保了医疗专家挂钩帮扶关系的连续性和可及性。
此外,华安县延伸服务范围,在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等方面持续发力,华丰镇平湖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在数字赋能方面,华安县与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乡村“一老一小”健康医疗数字服务加强合作,开展数字化规划,谋划数据库项目,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管理能力,“大卫生、大健康”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本报记者 杨婉真
通 讯 员 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