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2版:综合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专题询问侧记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现场

☉本报记者 蔡柳楠 实习生 陈可怡 文/图

“如何破解师资力量薄弱、晋升空间有限、流动性较大等问题?”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部门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怎样做到更加科学合理?”

“怎么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缺口、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异?”

“培养名师管理方面,我市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

在8月30日漳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题询问的现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各关键环节,向市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等相关责任单位抛出一连串“辣”味十足的发问。

一个小时的“交锋”中,问者抓住关键、直奔痛点、简明扼要,问出了对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的关切之心、期盼之情;答者实事求是、正视不足,既介绍工作成效,又不回避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举措。一问一答间,为漳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谋良方、觅良策,共同推进漳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问资源

扩增学位供给 优化教育布局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建设教育强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而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点,在于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如何让我市孩子们都能就近就便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主任林金波抛出的第一问直切要害。

“我们实施一‘扩’二‘改’三‘挖潜’。”市教育局局长卢炳全表示,近年来漳州着力抓改革、强创新、促提升,全市教育系统认真实施“321工程”,通过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挖潜扩容应对高峰等多措并举,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小学811所、普通初中133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100%;全市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852所、占比90.25%,认定163所小学为乡村温馨校园,覆盖56%的农村小学,入选省级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10所。在2023年度省对我市绩效考评中,中小学阶段消除大班额比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安置率两个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

“但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民办义务教育只减不增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市特别是主城区去年起迎来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高峰。请问要如何加快扩大中心城区中小学学位供给、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林勇一紧接着问道。

卢炳全坦言,尽管通过推动新建学校投用、现有学校扩容改造、合理利用功能用室等多个办法,2023年漳州市直中小学成功扩招初中、小学新生1128人,但中心城区仍存在学位缺口,区域性供需动态失衡、老城区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改变?“去年以来,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关于优化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全市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报告》两份材料,提出通过新建、扩建、续建等方式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让片区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合理。”卢炳全表示,2024年我市将加快推进66个教育项目建设,并谋划实施漳州八中、玉兰学校、龙文一中、高新二中、南湖小学等一批扩建、新建项目,主动服务城市新区发展,积极应对中小学入学高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

问均衡

缩小城乡差距 扩大名师覆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近年来,漳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但目前仍然存在‘城区强、农村弱’问题。如何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缺口、有效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工委主任张哲青犀利发问。

“我们正着力抓好133所城区学校与429所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并实行市、县、校三级教研联动,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武、作业设计比赛、教学展示活动,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卢炳全答道,2021-2023年全市共建设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学校项目163个,其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项目123个,总投资5.99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校舍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6.38亿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全市共计新增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31万个,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异。

名校资源、名师资源的富集和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让“双名”资源可流动,是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方式。

“我市在培养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加大名师培养管理力度?”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杨怡静发出一连四问。

卢炳全答道,近年来漳州在积极做大名师遴选规模、做优名师培养质量的同时,着力提升名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名师覆盖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目前我市已成立名师工作室62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达34个,涵盖其所有学科;每年常态化开展名师送培送教下乡活动,近三年参与教师2617人次,开展讲座或示范课1200多场,惠及基层学校400余所、师生近3万人。此外,依托4个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我市还挂牌成立首批4所“漳州市乡村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校”,培训乡村学校骨干校长、教师200多名,依托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培训乡村中小学校长60名,有效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

“针对‘聘后管理’及任期考核等问题,下阶段我市将加快建立名师和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员和学员的退出机制,加强对省、市级名师和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任期考核,坚决破除‘一评定终身’的弊端,进一步激发名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优质课堂资源、教研资源打破时间、空间的区隔,实现‘以辐射引领带动底部抬升’,城乡协同、相互支撑,推进义务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 卢炳全答道。

问保障

增财政优投入 提薪资激活力

询问会上的问题接二连三,每个都紧扣主题,也紧跟当前发展局势。“保障”两字再次引发讨论热潮。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市人大代表,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国兵提出心中的疑问: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财政部门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怎样做到更加科学合理,如何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的落实?

“近年来市财政建立和完善市本级学校生均拨款制度,逐步提高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目前普通小学执行每生每年850元标准、普通初中执行每生每年1050元标准,均高于省定标准100元。2024年市本级财政还安排预算5300万元,用于兑现教育发展相关奖励和补助措施,支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市财政局局长许毅忠亮出一组数据:

通过积极盘活存量、优化结构,2021-2023年全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别达68.79亿元、79.12亿元和88.17亿元,其中市本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3.92亿元、4.38亿元、4.95亿元,全市及市本级财政投入数均实现逐年增长。

“在支持重点教育项目建设的同时,市财政还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教师薪资待遇,并拨付编外教师教辅人员专项经费用于解决市属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中职学校“产假式”缺编、结构性缺员等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下基础。” 许毅忠答道。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晋升空间有限、流动性较大等问题,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请问在现行机制下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破解这一瓶颈?下一步又将如何继续支持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侨台委主任杨文辉紧接着发问。

市人社局局长许建华答道,围绕教师队伍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薪酬保障等重点工作,近年来漳州用足用活“万才聚漳”行动计划、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和相关激励措施,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赴外自主招聘、就近补充招聘、人才引进储备等多渠道多方式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力为教育系统输送新鲜“血液”,及时补充短缺学科教师。同时我市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流程,将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权限全面下放至县区。2023年以来,全市共新增正高级教师21人、高级教师745人、一级教师1238人。

“在建立健全教师工资收入和退休待遇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我市还将在加强人才选拔、提升师资水平、涵养师德师风、落实保障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教师队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能量与热情,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许建华答道。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更注重“果”。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东河强调,专题询问不能仅仅停留于“问”与“答”,关键在于推动问题解决,抓好落实,促进工作提升。此次专题询问之后,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对相关单位应询中的具体事项进行跟踪督办,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落实、有结果,切实把询问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务实举措,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