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书画

书画家王志固:徘徊于审美和实用之间

正在作画的王志固 黄舒哲 摄

正教学生画瓷盘的王志固 黄舒哲 摄

▲从鸾下紫烟(中国画)

▲浮云散尽月当空(水墨)

◀梅兰竹菊四条屏(中国画)

工笔花鸟小品

写意花鸟小品

国庆前夕,漳州组织开展“向阳花开·智绘未来”2024年国寿小画家少儿绘画比赛活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创学院院长王志固作为漳州市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与其团队忙了起来:协同市教育局、中国人寿漳州分公司和赛事平台做好赛事的启动,指导各县(区)教育局开展学生作品的收集和初评。王志固说,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漳州市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载体,又是主办单位,“虽说责任压身,但能发挥职业院校的美育资源,助力漳州的学校美育全面发展,又何乐而不为”。

事冗之余,王志固每天还是能抓住一些“碎片时间”专注自己的手艺——晨起至早餐一段时间,他会临帖,平心静气地写几行字;尘虑暂涤的夜晚,他会沉浸于丹青世界,把性灵放入,去与花鸟山水酬酢。

绘画大概是王志固最喜欢做的事,不论是细笔和意笔,都有一种难以挥去的宁贴气息,一种自然流转的律动。透过他笔下的一枝一叶一石一水,你仿佛能触摸到一种虚实相生的雍容,既纤柔又富于弹性。这种感觉与读古典诗的味道很相似。

乍一接触,王志固是有些近于古典文人:气质温润、谈吐斯文。与他交谈不期然就增长了见识。那天,记者提及敦煌写经,他兴致颇浓,还引申聊到了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三只兔子呈等边三角形均匀排列分布在莲花纹之中,相邻的两只兔子共用一耳。三兔在视觉上呈现出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效果,两两相接,仿佛正在相互追逐奔跑。‘三兔共耳’图案曾现身阿富汗的金属盘、埃及的陶瓷、德国的教堂钟表、英国的瓷砖画。经学者溯源,最早的图案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敦煌三只兔穿越丝路,来了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神奇之旅……”

早慧·求学

早在漳州一中当学生的时候,王志固就展现了对美术的热忱。那时漳州一中给美术兴趣小组学生提供很好的课外活动条件。他一边跟随翁寿松老师学习国画和篆刻,一边在李威老师指导下学习素描和色彩。

1985年首个教师节前夕,正读高二的王志固找来一块红砖,循着汉砖画像的灵感刻出一幅静物画喜迎这一特别的日子,其中有红烛、桃李等大家心领神会的意象。刻好后,他蒙上薄纸,用布锤轻轻捶打,使凹凸分明,拓印出图像来。如此巧思的作品获得漳州市学生美展一等奖,并入选当年的福建省中学生美展,喜获三等奖。

此外,王志固还谈起一件趣事:读高三那年他参考齐白石作品画的一幅习作《虾》,挂在漳州一中新华楼图书馆展览,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外商到访学校参观,希望购买这幅作品。学校领导让班主任通知正在上课的王志固到办公室与外商见面商谈。见面后,王志固表示不出售,愿意将作品作为学校礼品赠送给外商,并在漳州一中新华楼前合影留念。外商回新加坡后寄来贺卡,隔年再访漳州特地给王志固带来学习用具。两人由一幅画结下深厚的友谊。

少年崭露头角,亟待更上层楼。1986年,王志固考入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那时,美术系创建不久,一批来自天南地北的名家名师集聚鹭岛,一切从头开始,充满拓荒精神。”王志固随口一说就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魏传义、李维祀、洪惠镇、余纲……“这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建系、教学的任务中。他们倾囊相授、知无不言。遇到学生讨要字画,他们总爽快应允。”王志固说厦大四年令他终生受益:既打牢了根基,也拓宽了视野。

追忆中,王志固尤其感铭恩师魏传义。“20世纪80年代,魏老从油画复归国画。上课时他说‘谢赫六法’24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画的精髓,值得一辈子参悟。比如‘骨法用笔’讲究一笔下去,干湿浓淡恰到好处。这启发了我对笔墨表现的探索。”王志固说恩师的影响至今仍在发酵,有些是技法的磨砺,有些是理念的深入,有些是为人处世的通透。

执教·耕耘

厦大毕业后,回乡的王志固走上教坛,先中学继而高职院校,一路向“美”而行。

在漳州八中的17年间,他教学和创作齐头并进:指导的多位学生绘画作品获得全国、福建省和市级一等奖;画作《忠臣》《夏日》《遇雨》等在全国教师美术作品大赛和福建省教师美展获奖。2006年,王志固被省普教室特聘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网站美术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组成员。

2007年,王志固到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任职,很快成为该校文化艺术创意方面的“领军人物”:参与主讲的《色彩构成》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参与研究的《漳州民间美术资源的教育价值的研究与应用》立项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主持《包装设计》入选福建省教育厅创新创业改革项目。此外,他还拥有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

“通常情况下,美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美术,即纯欣赏性的美术如油画、国画、版画等;一类是实用美术,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转到职业教育,我们重点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所以授课、科研基本围绕着实用美术。”王志固说这些年他俨然成了“杂家”,不仅参与文创设计,还多次担任文创设计竞赛评委,对美术的理解更深刻了,“美绝非一味的天马行空,也须有的放矢,表达信息、传递价值”。

采访中,王志固分享了一个记忆犹新的案例:2010年赴台湾访学交流期间,他对台湾乡镇地标式公共艺术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加以收集和整理。“地标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地理性标识,游客和其他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地标来判认自己身处何地。同时,地标建筑的艺术性又能够给游客们带来美的享受,甚至成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基于研究,他发现台湾乡镇地标公共艺术作品保留着自然淳朴的艺术形式语言,独特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所孕育的亲近民众,贴近生活的“庶民美学”观,凝聚着每一个乡镇灵性。事后,他发表论文《台湾乡镇地标式公共艺术作品的“在地性”特征探析》,并做客芝山讲坛开讲《漳台地标公共艺术》。“许多年过去了,我欣喜地看到漳州一些原产地农副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借鉴了台湾地标艺术的草根和民间性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2019年,王志固向市政协提交了题为《关于进一步挖掘和修缮漳州古城地标性文化古迹的建议》,获市主要领导批示,并得到具体落实。

理念·追求

鉴于文创设计,王志固如今的绘画创作恪守传统但绝不守旧。比如国画,他会让墨或色在画面上自由流动,展现出渗、晕、渍等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他说自己追求此等造化:笔墨要简练,构图要有时代感——“简练”则具足穿透力,“时代感”则知道你所处的坐标。

“我不是职业画家,所以我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教研之余的画画就是纯喜欢,或者说一种修身养性、从小到大的习惯。”从事绘画创作多年,王志固也在一些赛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从不以此自夸,只是默默积累着,“获奖的心态要好,我会积极参与,但不会总惦记着获奖,把作品画好了,该有的会有的”。

作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王志固谈及书画的传承,认为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是一套独特的综合体系,在该体系中,既包含了合理的创作程式和操作方法,也包含了前人所总结下来的经典书画艺术审美理念。“植根传统,修炼基本功,向明师取法问道,再提炼切合当下艺术表达主题的创作道路,是颠扑不破的路径。”

每个书画家都会面临创新与传承如何平衡的问题。在王志固看来,首先要有社会担当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这是内驱力;其次要了解当下的文化使命和情怀,并以此对作品进行多层面的创作,使作品符合时代审美、反映时代呼声。“真正的创新必定是根植于传统的艺术再建,不能徒有其表的、冲动发泄式的、缺乏品位的伪创新。”

光阴似箭,王志固掐指算来已站上讲台34年。凤凰花开两季,一季新生来,一季老生走。“所见的永远是年轻的面孔。偶尔恍神会忆起自己在厦大求学的韶华,想到那些可敬的师长。”王志固说如今也不乏学生向他讨教学习国画的门道,他总会老调重弹地讲起“谢赫六法”,一如当年魏传义先生的自信:“六法”准则历千万祀,共三光而永光。☉黄舒哲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