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县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县域经济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变革期和加速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只有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布局县域产业链,让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经济“土地”上“生长繁衍”,才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县域经济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突出因地制宜。不同县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准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路径和突破口,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责任之问。对于县域而言,意味着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一要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发展方向。每个县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这是发展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县域的优势和劣势,摸清县域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才能为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二要集中资源要素,培育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县域全面发展。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要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要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政务服务,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环保,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县域经济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遵循先立后破。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协调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问题,“立”是要发展新兴产业,“破”是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立后破是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顺利衔接切换的关键。一方面,生产力要“立”得稳健。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是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溢出效应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既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又能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要抢抓“新赛道”产业,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有效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县域布局,才能让生产力“立”得稳健。另一方面,生产力还要“破”得彻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先立后破,县域经济引入新质生产力,就能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摆脱高耗能、低效能的发展模式。为此,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通过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再造传统产业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补齐传统产业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短板,成为县域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引擎,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化产业融合。县域特色主导产业链条短,发展不融合,各自为战,市场竞争力较弱,是不少县域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当前,县域经济要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东风,就必须统筹考虑县域整体的优势与短板,实现互融互通、扬长补短。一是立足“建链”,强化精准招商。要聚焦重点领域,梳理完善“产业链招商地图”,重点招引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和上下游配套项目,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立足“强链”,强化产业合作。要聚焦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协同,加强上下游企业技术共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升级。要鼓励不同产业领域横向联合,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系统。要积极谋划产业布局,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发展环境,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三是立足“补链”,强化创新驱动。要紧扣发展方向,聚焦产业链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瞄准县域产业发展集群科技需要,加强应用型研究,加快创新企业培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县域产业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