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新时代新征程各领域改革提出新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立足中国现实,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市场经济优势更好结合,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而改革开放之后,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展已经放缓且进入瓶颈期的时候,邓小平视察南方,沿途作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讲话。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当前中国已进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个重点改革领域,并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首位,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可以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运行主体来看,由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国资企业在获得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方面都相对容易,易形成垄断,而民营企业由于隐形壁垒的存在,使得公平公正的竞争市场规则无法体现。二是从市场体系来看,一方面,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仍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存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产权依法的有效保护还未完全到位,缺乏完善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市场运行机制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资源是否实现有效的配置,进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投资效率、技术进步等是否得到提升,而当前地方政府鉴于利益动机而采取的各种形式的保护愈演愈烈,叠加新旧形式的垄断的影响,给公平竞争带来严峻挑战。四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与政府及其宏观调控的关系是这样的:市场发展得越充分、越成熟,它所创造的组织工具和技术就越完备,政府进行调控的手段、条件因此也就越多,以致调控起来就越有效。换言之,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会显著地增强而不是削弱政府的力量。并且市场并非万能,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产品缺失等问题,这也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节。
三、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高质量发展主体。巩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提高国有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质量市场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基础。三是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现代化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作为“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首要内容。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路径。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中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在高水平开放中进一步完善包括准入、财税、货币、科技、产业等宏观经济治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