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教育是一场爱与温暖的双向奔赴,回首2024年爱与被爱的每份记忆,有老师跨越山海只为传经送宝,有乡村学校为留下每一位学生推出贴心的特色服务,有社会各界为了让学子们健康成长做出的种种努力……每个举动,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带着力量与希望不断砥砺前行。
双向奔赴 跨越山海组团帮扶
2024年初,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教师刘雪兰前往新疆木垒县探望援疆的丈夫。在此期间,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免费为木垒县基层医护人员开展为期4天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示等方式,向当地医护人员讲授了刮痧、拔罐、灸法、耳针等技术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她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针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法,力求为木垒培养过硬的中医特色医疗团队尽一份绵薄之力。
无独有偶,2024年11月,漳州一中作为牵头单位,联动宁夏多所高中校,参加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兴海中学举办的以“研讨交流聚焦新高考,帮扶共建携手促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纷呈,是对闽宁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拓展深化,也是对“三新”学习成果的巩固。它激励更多教育者在帮扶共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志愿帮扶
搭建留守儿童“快乐园”
2024年暑假期间,平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学志愿服务队、县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在九峰镇积垒小学,举办“小先生 大课堂”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队共有216位志愿者,为期一个多月,深入平和县多所乡村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志愿者们围绕思想引领、文明生活、红色文化、科技创新、快乐运动、艺术素养、文化传承等内容,设计了丰富的素质拓展课程及课业辅导课程,他们化身“快乐制造机”,解决暑期广大家长“没时间管”、少年儿童“没东西学”的问题,让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拥有一个充实而又“营养”丰富的假期。“小先生 大课堂”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已连续开展7年。志愿者们来自100多所高校,先后组建55个教育关爱服务团队,服务留守儿童13200多人次。
不仅有志愿者,漳浦县长春小学新教师郑晓毅儿时的梦想就是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24年,他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如愿回到家乡任教。他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他表示,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希望自己能启智润心,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特色服务
让乡村学生“留得下”
教书用心,育人用爱。2024年,各个乡村学校推出特色服务,让乡村学生实现安心学。
晨跑、早读、整理内务、值班老师留校辅导作业……这是长泰区岩溪中心小学专门为寄宿生提供的“保姆式”服务,由一名教师全面负责寄宿生工作。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寄宿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种“保姆式”的服务让孩子吃、住、学有保障,课后活动、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有老师管,也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在平和县黄田小学,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该校心理咨询室是当地乡村完小校首个投入使用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放松室配备了专业放松设备、心理沙盘、个体咨询室。同时,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利用班团队、节日、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心育活动。同学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放松身心。爱心企业还为黄田小学心理咨询室捐赠了整套设备,该企业已连续五年对黄田小学提供帮助。
在龙海区浮宫中学南溪湾校区,学生食堂不仅有原来在大酒店当过厨师的师傅做菜,还为学生开辟一间“共享厨房”。在这里,学生一起做面,不仅可以秀出各自的厨艺,还能一起交流,增进感情,感受家庭的温馨。当然,出于安全等各方面因素,这间“共享厨房”里不使用明火,仅提供电磁炉给同学们煮面或者煮汤,并督导经营者注意清洁和消毒,不断提升“共享厨房”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家校共育
用爱守护特教学生
面对特教学生,老师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花费更多精力和心血。他们不仅担负起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并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让更多的特教学生敞开心扉,2024年6月份,在漳州市阳光学校,一面原本斑驳陆离的墙面变身成为绘有卡通形象,兼具漳州元素的巨大墙绘。墙面全长60余米,与校园活动场所相贯连,俨然成为校园内一版超大号的“连环画”。
制作这面墙绘的,不仅有来自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80名学生,还有漳州市阳光学校数十名师生。这版超大号的“连环画”由12幅作品、12个主题组合而成,画作不仅融合了漳州水仙花等漳州元素,也融合了向日葵、动漫人物等童趣色彩,好似流淌在校园内的一道缤纷河流。
从萌生在学校绘制墙绘的想法,到学生分组、确定主题,活动前后策划了近一个月时间。漳州市阳光学校各年段的学生和老师也共同参与了墙绘制作,漳职院的学生则化身成美术“小老师”。无声世界,“小老师”手把手指导特教学生一点点通过绘画敞开心扉。
分布在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每一位特教学生。如11月11日,龙海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前往榜山镇陈小易家中家访,与其家人沟通交流,教授一些应对小易情绪不好的方法,让家人多陪伴,在孩子取得微小进步时给予最温暖的鼓励。除了家访,龙海区特殊教育学校还坚持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做学生温暖的陪伴者。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每生家访、“请进来走出去”打造出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践行“慢工出细活”的家校共育理念,让特教学生在自己的节奏里向着阳光努力成长。
奖教助学
共促家乡教育发展
2024年9月,龙海区爱心企业“奖教助学—七点食分”直播间开播。龙海三中教师受邀走进直播间介绍龙海近年来教育发展情况。直播活动由龙海区奖教助学促进会牵头,时长3个小时。直播间当天的营业额60余万元全部捐出,作为龙海区奖教助学金。龙海区奖教助学促进会洪文聪会长表示,要不断汇聚慈善公益力量,探索更多筹资创新模式,齐心协力共促家乡教育发展。
奖教助学,一呼百应。2024年8月,云霄县慈善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为受资助的困难学生代表发放助学金,助力困难学子轻装上阵、成长成才。仪式共发放助学金62.8万元,受益学子176名。9月,云霄县列屿镇举行2024年奖教助学暨庆祝第40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37名优秀教师并发放奖金及证书。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中核二四公司、中核五公司、华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东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达长盛建材有限公司等6家爱心企业捐资68万元,全部用于解决列屿中小学供电不足问题和围墙新建、道路修缮等配套设施项目。
“丹霞之星”
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之变方能引领课堂之变,进而促进学生之变。2024年8月份,漳州市首届“丹霞之星”工作坊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启动。来自全市各县(区)的80名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坊,开展为期三天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第一阶段。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培养,该工作坊致力于把“丹霞之星”工作坊建设成为漳州市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通过数学学科、语文学科,在教学课程设计、课堂评课改课、再构教学、自主备课、课堂展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人才培育。
该工作坊学员培育为期三年,是福建省首个为公费师范生提供职后专业成长的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名师指导、示范作用,引领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成才,为加快实现漳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师资保障。
☉本报记者 程 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