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县区要闻

何银河返乡创业十七年,带领村民种植致富——

小淮山成了“金靠山”

何银河(左)与村民一起精选淮山

近日,马铺乡客寮村的淮山加工厂十分热闹。厂外,一辆辆摩托车排队等候去皮淮山过磅称重;厂内,一件件淮山深加工产品从生产线上“新鲜出炉”,预备发售全国各地。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自己研发生产的淮山面、淮山粉等产品销量走俏,工厂早早复工赶订单,日加工鲜淮山5吨仍供不应求。”据淮山加工厂负责人何银河介绍,这季淮山喜迎丰收,亩均产量达4000斤。好产品加上好销路,带来了客寮村产业振兴的蓬勃生机。而这,离不开何银河多年的努力。

作为引领家乡淮山产业之变的“头雁”,何银河扎根黄土地,用十七年时间研究如何种好淮山。如今,这根小淮山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金靠山”,为大家带来致富好“钱景”。

时针拨回到2007年。彼时,客寮村路远弯多、山多田少,传统农业发展滞缓、分布零散。村民以种植柚子、蔬菜谋生,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利润微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二代”何银河对父辈们“靠天吃饭”的辛劳感同身受,毅然带着在外经商攒下的39万元积蓄,踏上了返乡创业路。

“淮山营养丰富、耐贮易运,适合在客寮村的山地种植,而且它还能加工增值、外销出口,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高,发展规模化种植前景可观。”经过一番考察走访,何银河开始用自家30亩山地试种淮山。

为了摸清这种作物的“脾气”,何银河借着大健康产业的政策东风,在市、县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积极对接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的智力资源,并到台湾淮山专业村实地考察取经,先后引育了“淮山3号”“台农五号”“淮山6号”等优良品种,解决了淮山品种退化、块茎畸形等问题,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经过数年的摸爬滚打,他种出的客寮淮山又壮又直,面积逐渐发展到300多亩,产品在市场打响口碑,周边农户也纷纷上门“取经”。

一个产业要做大,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远远不够。2012年,何银河创办了漳州何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筹建4000平方米的淮山现代加工厂,并以此为基础,成立矾山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带领农户们一起大种淮山、增收致富。期间,社员以土地入股形式,在种植和销售环节二次享受股金分红。对非社员农户,合作社也提供劳动就业、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服务,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干劲更足了。

种得好是第一步,卖得好才有奔头。多年来,在何银河的引领带动下,客寮淮山不断玩出“花样”——有了淮山面线,紧接着就推出淮山馒头;淮山馒头刚刚走俏市场,淮山粥、淮山饼、淮山粿又很快“端”上了消费者餐桌……至目前,全村原创淮山食品已达14种,山沟沟里“小淮山”声名远播,品牌愈加响亮。

“只有抱团取暖、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把一根淮山‘种’成一条产业链,带动更多乡亲们富起来。”何银河表示,近两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客寮村持续配套完善物流集散、冷链仓储等设施,打造了集产品展示、电商培训、观光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淮山展示体验馆。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也走上淮山助农的共富路,为家乡淮山拓开线上市场。如今,客寮村淮山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产值达1000万元,约有145名村民在这一产业发展中受益。

本组文图由 云霄县融媒体中心 郭 扬 提供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