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史上倡议禁毒第一人

☉苏登科 文/供图

苏明良禁烟奏折

岭头祖厝

毒品危害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我国对毒品的危害可以说是有着切身的感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是因为鸦片贸易而引发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用毒品和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近百年的屈辱由此开始,但人们所知道的是震惊中外的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运动,打响了中华民族史上禁毒战争的第一枪。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早在雍正五年(1727年),时任广东碣石总兵的苏明良。上任伊始,他就发现沿海一带吸食鸦片成风。他立即奏报皇上,条陈利害关系。此事,比林则徐禁烟还早一百多年。他是中国禁毒史上,第一个倡议禁毒的人。

苏明良,字虞廷,号省斋。清代漳州府海澄县八都(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虎渡村)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二十六日,行伍出身。清康熙末年至乾隆七年(1718—1742),历任漳浦营守备、漳浦营都司、福建抚标右营游击、泉州城守营游击、浙江提标中军参将、湖州城守营副将、广东碣石总兵官、福建台湾挂印总兵官、福建水师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广东提督等职。

1998年马模贞主编的《中国禁毒史资料》,就是一部集录中国禁毒活动的历史资料。该书起自清雍正六年(1728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止。其中第一篇历史资料,正是苏明良写给雍正帝的奏折。中央电视台第12套《法律讲堂》第65期《百年禁毒风云》,主讲张义荣教授更将苏明良誉为中国禁毒史上“第一个提出禁毒的人”。

在《奏陈失察洋盗出口入口之武弁处分宜重等四条管见折》(见《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第13册第845-847页)里,苏明良就大胆地谈到鸦片问题,提出“严禁贩卖鸦片,以拯民生,以息盗源”,还详细描述了鸦片制作和吸食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在奏折里,他说:“鸦片一项,产自外洋,近来闽广洋商以药材为名,兴贩获利,惟闽省厦门、台湾最盛。因而一种无赖闯棍,勾引良家子弟以此射利,用小铜锅将鸦片炮制成膏,然后将烟丝入内拌匀,亮干为烟。又截竹为筒,内贮棕丝以便呼吸,乃私设馆舍,聚集数人成群结党,相依枕席,循环递吸。夜聚晓散,夜夜如是,从无间断。初吸之时,晕迷似醉,身体颇健,淫荡非为,更难枚举,是以少年子弟易坠其术中。迨至年深日久,血枯肉脱,纵自知鸦片所害,急欲止之,则百病丛生,或腹痛而脱肛,或头晕而迷乱,或咳嗽而呕吐,一吸此烟,则诸病立愈,精神百倍,则苟延一息,然死期日迫。但吃此烟,必列肴馔、果品,相兼而食,不致速害,及至家业荡尽,称贷无门,即相率为盗,是厦门、台湾盗贼之盛者,皆由于鸦片之根源,是鸦片之贻害地方,匪鲜浅矣!然地方官虽有禁止,不过代兵役开需索之端。以臣愚见,欲除此害,必绝其源。伏乞皇上敕部通行闽粤督抚:严禁洋商,嗣后如有与贩鸦片及私开鸦片馆者,或被拿获,或被首告,即将洋商、船户、铺家、地保、邻佑人等,概行从重治罪,并严加处分漫无觉察之地方官。庶民命拯,而盗源息矣。”

苏明良在给雍正帝的密折中明确提出了禁毒的建议。这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因为当时社会普遍将鸦片视为药物(吸食纯鸦片在乾隆中后期才出现)。正是由于苏明良发现吸食“鸦片烟”的恶习迅速蔓延,“欲除此害,必绝其源”,雍正帝当即朱批:“此系应行者,该部详议施行。”因此,在第二年春天清廷向全国颁布了第一道查禁贩卖“鸦片烟”的条例。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旨在禁毒的法规。(详见中央电视台第12套《法律讲堂》2011年第65期《百年禁毒风云·毒发雍正》)

苏明良是在雍正十年(1732年)春节期间接任台湾总兵官的。他在台湾当总兵,只有两年半时间,却写了三十几篇奏折,史料相当丰富、翔实,如“(雍正十一年)伍月拾玖日夜子时,府治西定坊陈宝蜡烛店内失火。臣闻报,登即带领弁兵前往救护,缘东南风乘发火势猛烈,兼之彼地人烟辏集,行店比连,难以护灭,臣即令弁兵拆卸房屋,截断火路,至丑时方息”。看他的奏折可知,总兵责任重大,不仅要带兵巡视海疆,维护社会治安,而且要时时注意天气变化,百姓收成如何。

在《奏报沙里与土著人等归化折》里,他还谈到台湾原住民的归化问题。他说:“兹幸沙里与社生番席由敏等男妇,计壹百玖拾玖名口,相率向风,愿归赤子,年贡鹿皮拾领,折饷贰两肆钱,照民交商供役听令。虽云寥寥几番,不足以供齿数,然既喁喁向化,亦可以验时盛平之景象耶。臣随即委员前往该社,宣布圣德加意,抚恤赏给盐糖烟布等物,以慰归诚番黎。”(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334页)

对台湾原住民的安抚,雍正明确谕示,对表示顺从前来归化的,务必“施恩布教,令其心悦诚服”。如果说,康熙在统一台湾问题上写下了值得称颂的一笔,那么,雍正的治台措施,更有益于台湾的稳定与发展。

在台湾史研究中,有关台湾原住民与大陆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事实上,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台湾原住民先后三次赴大陆贺寿朝觐,其缘由、背景虽然不同,但均属清代台湾“理番”事务中的重要事件。

在《奏报派员护送凤山等县各社番黎赴省庆贺圣寿折》里,苏明良就第一次提到台湾原住民与大陆之间的交往互动情况,以及细致安排人员“沿途照料,护送赴省”。他说:“恭逢圣寿昌期(雍正十二年十月),恳请准赴会城,敬效高呼同庆事。据台湾、凤山、诸罗、彰化四县各社番黎庆福等,环绕臣署,俱皆倍切踊跃欢欣,争趋赴省顶祝。臣见其情词恳切,出于笃挚,未便阻其爱戴之诚悃。随会同台湾道臣张嗣昌,遴选通晓汉话土目番黎贰拾贰名,通事伍名,派拨文武弁员沿途照料,护送赴省。”(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册79页)

清朝皇帝的万寿节庆,通常举国庆贺,邦国藩属亦派使朝贺献礼。而台湾原住民提出赴大陆贺寿则前所未有。台湾原住民庆福一行,“赴省庆贺万寿”这一事件,无论源自原住民“向心归化”之愿望,还是地方官员弘扬皇恩之举措,它开启了清代台湾原住民通过官方渠道道赴大陆参访的先声,这不仅在清廷的台湾“理番”实践中属首创之举,而且对乾隆时期原住民两次赴大陆贺寿朝觐也提供了前朝之鉴。

苏明良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十月实授福建陆路提督。一到任,即巡视全省要地。十二月,即奏报福宁府属霞浦县地方桐山一堡,为浙闽山海交错紧要之区,请“改设县治”“以便民生”,其心系民生,勤政为民可见一斑。十二月十三日,苏明良写了《奏为福宁府霞浦县桐山一堡地方紧要距府窎远请改设县治事》一折给乾隆帝。

他说:“桐山一堡,拒控浙闽,山海交错,实为紧要之区。向隶福宁府霞浦县管辖,南至县治壹百捌拾里,北至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壹百陆拾里,东至福安县壹百陆拾里,悉属丛山叠嶂,道路纡迥,艰于行走,凡有命案赴县具报,往返必须伍陆日。每至相验尸身发变,若逢炎暑熏蒸,更为溃烂不堪,仵作难以检验。主盗贼一遇拿获,汛弁例无刑讯,势必解县审究,长途跋涉,不特耽延时日。而且盗伙闻风,早已匿赃远扬,无从缉拿,且考试输粮,以及词讼等项,均属不便。臣再四思维,必须改设县治,庶足以便民生。”

乾隆帝朱批:交与郝玉麟,听其议奏。后经闽浙总督郝玉麟等人商议,于乾隆四年(1739年)从霞浦县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设置福鼎县。县名,来源于县东福鼎山名。

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苏明良任福建陆路提督八年。官居一品,显赫一时。但他还是朴素待人,洁己奉公。捐祖庙,助宗亲,赈贫民。在任期间,军队训练有素,严防守卫,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七年十月二十一日,谕调苏明良为广东提督(见《清高宗乾隆实录》卷一七七)。苏明良未及就任,于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病逝于泉州提督官署,享年六十一岁。赐葬于泉州清源山支脉朋山岭南麓。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