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天航 文/图)2月22日,芝山讲坛2025年第二期在漳州市图书馆开讲。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顺森主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成长教育》。
青春期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伴随着人生发展的多重挑战,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尤为关键。本次讲座从青春期面临的人生发展课题出发,围绕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需要,介绍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陈顺森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深入分析青少年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引导观众思考父母如何帮助青少年培育积极心理资源,采用恰当的方式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以及如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家庭和学校资源。
据悉,下期芝山讲坛将于3月15日在市图书馆举行。届时,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邵长虎将带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大学生的启迪意义》。
相关链接>>>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子
自我的保护因子
要帮助青少年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交友、广泛阅读、母爱的滋养以及亲近自然等方式,都是保持心理健康、有效应对烦恼的良方。护“心”有四法——不否定、说出来、舒服事、可以逃,即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寻找表达和倾诉的出口,给自己一些引发身心愉悦的刺激,适当地允许自己放松和“躺平”。
家庭的保护因子
父亲的力量和母亲的性格、知识、修养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父母应依据脑科学原理养育孩子,通过高质量的营养供给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发育;给予孩子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关注成长的点滴,相信孩子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当孩子遭遇挫折失败时,帮助孩子体验失败的苦恼、惭愧,慢慢接纳、不理、放下,学会面对、处理并最终超越,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学校的保护因子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其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帮助维持良好的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和稳定愉悦的情绪;增加运动时间,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把课间还给学生,精心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增加绿地,以降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风险。
☉本报记者 黄天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