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悦读

漳州推动镇村编史修志:

守护文脉 记住乡愁

▱林依妮 文/供图

漳州已编撰出版的部分镇志、村志

近日,由华安县委史志研究室和仙都镇党委、政府共同打造的全县首部村志《先锋村志》顺利完成编纂工作,并递交出版社审核编辑,预计今年6月出版。该村志的出版发行,对抢救和保存乡邦文献、传承地域文化、保留乡愁记忆有着深远的意义。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如故乡一盏灯。如果说,故乡是一本写不完的书,那么镇村志就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家书。

编纂乡村“百科全书” 筑起乡愁“栖身之所”

碧水如镜,青山浮水。踏入先锋村口,路下水电站发电机轰鸣,河堤蜿蜒流水潺潺,宽敞水泥路四通八达,路两旁灯杆与花树相映,住房整洁有序,制茶芳香飘爽,犹如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

1955年,龙峰乡(今先锋村)“四对比、五算账”的农村整社工作经验被上报至党中央,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并写下按语,将题目改为《一个整社的好经验》,后来文章被选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也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光辉按语给先锋村注入强大动力。如今,先锋村已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还荣获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第四批生态村等多项称号。

如何编纂村志,才能赓续历史文脉,为先锋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

在这件事上,先锋村拥有“先天优势”。先锋村历来重视史料收集管理,村部整理和保存400多卷(盒)、3000多份档案,史料保存好、存史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华安县委史志研究室以先锋村为试点,启动村志编纂工作。

然而,乡村求证史实难,又缺少专业人才,要“著书立说”谈何容易?“年轻人不了解村情村史,真正了解的人又大多上了年纪,基本没参加过修志,对如何整理资料,哪些内容能入志,怎么写,均是一知半解,需要一个有威望、有情怀的人来牵头。”华安县委史志研究室主任黄阿彬说,由于资料整理困难、找不到编纂人员和主编等种种困难制约,修志一搁再搁。

2024年1月,黄阿彬找到了先锋村的老书记林裕明,协商由他来牵头组织编纂人员,将村籍干部、教师的力量汇聚起来,并邀请县直单位已退休且具有丰富志书编纂经验的高级教师、文博研究员以及县委办、县委史志室、仙都镇等文字工作者,共同出谋划策、献智献力,黄阿彬亲自担任主编,《先锋村志》编纂工作终于启动。

为确保村志内容的全面真实,编纂过程中,编纂委员会还在整理村中留存档案的基础上,多次前往福州、漳州、厦门等地,走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到先锋村参加社会实践和下放干部,在福建省档案馆、漳州市档案馆查找历史资料,最大程度了解有关情况。期间,撰写组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理清历史脉络、重要人物、关键问题。耗时一年,书稿终于在今年1月完成编纂工作,提交至出版社,拟于2025年先锋村获毛主席按语7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镇村修志”热潮兴起

“文化接力”刻不容缓

《先锋村志》的编纂正是眼下漳州“镇村修志”热潮的映射。

镇村承载着历史、文化、乡愁和祖祖辈辈留下的足迹,是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乡村被拆迁或合并,原有的镇村景象和痕迹逐渐消失。

作为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既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通过编纂镇村志,把漳州乡村的乡土文化、风俗人情和发展变化记录和保存下来,是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也是为了唤起乡愁、存留历史、鉴知未来。

基于此,2024年8月,漳州市启动了首批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并成立工作专班,在市委史志研究室设置专班办公室,公开接受首批培育对象申报,重点扶持指导,目前已有50个镇村作为全市首批镇村志编纂工程的培育对象。

在首批镇村志培育对象中,除了先锋村,还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和九峰镇、传承1300多年开漳圣王文化的“开漳第一镇”云霄火田镇、铜山关帝庙所在地东山铜陵镇;中国传统村落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长泰林墩办事处林溪村、东山樟塘镇古港村、诏安西潭镇山河村;少数民族乡村漳浦湖西畲族乡、云霄下河乡坡兜村;富含红色文化的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途经村落芗城天宝镇过塘村;极具侨台特色的台商投资区白礁村、鸿渐村和全省最大华侨农场常山开发区……一些近年来在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也名列其中。

“借着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够展现我市一批各具特色的名镇名村,记录乡村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也能够展现现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好景象和光明前景。”市委史志研究室指导科科长张慧华表示,为规范编纂,打造精品佳志,市委史志研究室积极提供专业指导,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并举办全市镇村志编纂业务培训班,邀请省办专家、镇村志编纂专家授课,为首批培育对象的编纂团队成员开展集中培训,各县区史志室也先后开展18场次业务培训。

然而,修志非一日之功。一本方志既述说着乡村的“前世今生”,更是乡愁“具象化”的体现,要想让村志在还原历史的同时还能通俗易懂,在编纂村志的过程中,除了物力和财力,编纂人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此,市委史志研究室坚持“开门修史、开放展陈、开掘价值”,发布史志专家征集令,广纳“史才”,不论是具有一定编修经验的“老编”,还是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文人”,抑或是手中存有旧资料、老照片的热心人士,都可与各编纂乡镇村联系,协力书写滚烫的乡民生活,记述泼辣的风土人情,共同守护乡土文化的根和魂。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