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7版:教育周刊

​今年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增五个专业,让教育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产业求新 专业向新

漳职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学生体验科技时刻。

产业“求新”,推动高校“上新”。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漳州高校专业也随之不断更新。今年,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增5个专业,包括热能动力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化工智能制造技术、供应链运营,让教育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让企业需求无缝衔接实训课堂。

无人汽车驶入日常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

“快人一步”

龙海制造再“上新”!近日,在金龙汽车龙海新能源产业基地,金龙汽车集团最新一代L3级别自动驾驶客车亮相,漳州智能网联汽车开始“上道”,进入公众视野。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赋能汽车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今年,漳职院在智能网联技术专业“快人一步”,计划招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生40名左右。

为何设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专业?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实训室副主任蔡祈钦给记者亮出一组数据——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万辆,整体渗透率有望达到70%以上。目前,福州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的试点城市之一,在“车—路—云”协同方面展开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如今,漳州也加紧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布局,推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为地区汽车产业链智能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蔡祈钦老师介绍说,目前漳州市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已获省发改委备案批准,并且百度智能云(漳州)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也正式落户漳州,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可以预见的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将日益增加,行业人才需求将增速显著”。

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围着市场转,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据蔡祈钦老师介绍,新专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将与百度智能云(漳州)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实训基地、梅赛德斯-奔驰中国职业教育、北汽新能源等单位共建集教学、实训、岗位、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百度智能云(漳州)基地亟须数据标注岗200个。随着业务拓展,这一岗位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加。”蔡祈钦老师分析说。

低空经济腾飞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

“率先起飞”

南靖土楼—云水谣直升机低空文旅观光航路开通;

海岛跨江无人机物流运输实现首飞;

无人机医疗航线,为血液、医疗物资、急救物资输送拓宽空间;

平和蜜柚生产基地采用无人机撒药;

……

在漳州,低空飞行并非只局限于航拍,它还涵盖农业、物流、测绘、安防、应急救援、旅游等众多关键产业。

随着无人机行业蓬勃兴起,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农业植保的精准施药到影视航拍的震撼视角呈现,从电力巡检的高效监测到物流配送的创新模式探索……“无人机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发展变革背后,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和高端化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日益增加。”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专任教师陈晓辉分析道。

为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具备扎实专业功底、丰富实践经验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团队,成为必然要求。据陈晓辉介绍,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不少教师都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一支人才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记者发现,新设专业都着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依托学校建立的全省首家低空经济无人机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训基地,并与大疆、厦门天源欧瑞等多家国内无人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新专业“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与三宝集团联合办学,共建“六位一体”多功能综合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训、技能培训及职业培训等需求。

探索“新工科”培养

化工智能制造技术专业

“炙手可热”

近年来,国家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出“新工科”培养理念。今年,漳职院新开设化工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主要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计划招生35人。

“通过大数据调研,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面向漳州本地区的岗位群紧缺岗位1571个,岗位需求人数共计18383人,需求企业累计数量达2172家,需求规模巨大。”漳职院化工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主任何俊惠说,经过前期调研,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表示,对化工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学生有需求,目前这方面人才极为欠缺。

据悉,新专业主要面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行业的化工产品生产通用工艺人员、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人员、化学肥料生产人员、化工生产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能够运用智能化技术从事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工艺运行和生产技术管理、大数据系统运维和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化工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注重跨学科创新与实践应用,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生产安全,推动化工行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何俊惠说,新专业也依托学校单元操作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协同优势,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报记者 陈慧慧

通 讯 员 苏家进 文/供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