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漳州将推进新型工业化融入全市工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巩固优势、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着力构建具有漳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漳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 打造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实施纲要》的印发实施,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描绘了宏伟蓝图。
到2031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着眼《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漳州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部署,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突出强县域、促转型、抓产业、优服务,力争到2031年,“9+5”产业智造创新发展水平提升,“三头六臂”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漳州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布局为基础,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完善创新平台,加强企业梯次培育,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
推动产业社区建设提质增效
2024年,漳州超额完成产业社区建设“双千目标”,累计建成产业社区1095万平方米,拉动产业投资1006亿元。下一步,漳州将着力优化发展格局、发展生态和发展质量,推动产业社区建设提质增效。
相关报道详见第2版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着力构建具有漳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访市工信局副局长严凯勇
☉本报记者 蔡楠楠 通讯员 陈伟坤
新型工业化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漳州将推进新型工业化融入全市工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巩固优势、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着力构建具有漳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1月,《漳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 打造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实施,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描绘了宏伟蓝图。
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责部门,市工信局如何高效推进《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漳州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作出更大贡献?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市工信局副局长严凯勇。
问:《纲要》中提出,到2031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请问漳州如何确保该目标顺利实现?
答:2024年,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工业投资增长21.8%,制造业投资增长20.4%,技改投资增长22.9%,几项数据均居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着眼《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漳州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部署,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突出强县域、促转型、抓产业、优服务,力争到2031年,“9+5”产业智造创新发展水平提升,“三头六臂”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突出强县域。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作为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的突破口,强化市县联动、跨县协同,打造县域产业链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格局。比如,以漳浦县被列入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为契机,落实漳浦-古雷协同工作机制,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再生能源、纸制品制造等三个产业链。
突出促转型。锚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申报,加快推进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智改数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制造单位,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
突出抓产业。围绕我市“9+5”产业,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鼓励企业提档升级,以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构建“三头六臂”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突出优服务。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益企服务专项行动,出台工业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建立完善干部驻企服务制度。开展“企业金点子”征集活动,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力量,合力推动漳州工业发展。持续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数字化转型七条措施、食品八条措施、加快培育“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瞪羚”和“准瞪羚”企业、技改贷、数字贷等政策措施,发挥“免申即享”平台功能,加大惠企资金兑现力度。
问:《纲要》聚焦中远期目标,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请问漳州将如何部署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作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重要指示。漳州将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布局为基础,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
一是持续完善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发展,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自主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是加强企业梯次培育。建立优质企业全周期培育体系,按照“选种、育苗、培优”的培育思路,在新增规上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开展企业潜质评估。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瞄准产业链高价值环节,加快成长为细分产业领域头部企业。
三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大力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团队和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
问:《纲要》对建设产业社区作出了部署。请问漳州未来如何推动产业社区建设提质增效?
答:产业社区是园区标准化建设、县域重点产业链培育的优质空间载体。2024年,漳州超额完成产业社区建设“双千”目标,累计建成产业社区1095万平方米,拉动产业投资1006亿元。
下一步,漳州将着力优化发展格局、发展生态和发展质量,推动产业社区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科学构建发展格局。打造“标杆引领+专业支撑”体系,重点培育精品产业社区核心区和特色专业微园区,形成“示范带动+专业协同”发展矩阵。
二是精心打造发展生态。推行“专业运营商+数字管理平台”双轮驱动,结合“智慧工业”应用场景建设,构建产业社区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围绕“3+2+1”配套体系,以促进企业持续创新、新增新上、做大做强等为重点,策划推动一批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项目落地。
三是聚力提升发展质量。持续推进工业上楼、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和企业培优扶强,实施“效益倍增”计划,提升产业社区核心区企业质量和经济效益;实施部门与县区联动招商,开展“一区一链”精准招商活动,激活载体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