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岩 王琳雅 黄天航 通讯员 蓝毅辉 杨伟强 文/供图
编者按:
近年来,漳州市龙海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市委政法委部署要求,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政法工作“重中之重”,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福建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在会上强调,综治中心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现场观摩龙海区综治中心运行情况。本报今日对龙海的经验做法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在石码紫葳路35号,龙海区综治中心临街而立,与社工部、信访局合院办公。
大门口的牌子,说明了中心主要承载的“两大职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全区平安建设的“神经中枢”。
细心观察前来这里办事的群众,会发现一个细节——进门前,他们或显得情绪激动,或愁眉不展;出门后,大多变得气定神闲,甚至春风满面。
近年来,漳州市龙海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数字赋能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让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曾经于60多年前涌现出堵江抗旱英雄事迹的龙海,如今赓续“让水不争水”的龙江风格,全力打造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龙海样本”。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
整合16个部门进驻,群众反映诉求“最多跑一地”
“一站式”解纷,重点在做好“中心吹哨、部门报到”。
走进龙海区综治中心,只见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内,群众正有序地向工作人员反映诉求。“这里就像现代化‘医院’,不管有啥问题,都能找到对应的‘门诊’和‘专家’。”正在办事的许先生这样评价。
占地超20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法律咨询、劳动争议(仲裁)、行政复议、诉讼服务等各窗口整齐排布,公检法司信等部门业务骨干常驻,住建、卫健、城管执法、自然资源等重点领域行业部门轮驻,其他有关单位随驻,实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
“群众遇到各类纠纷,都可以到中心‘找个说法’。”龙海区综治中心主任郑小龙说,中心可随时调集相关行业部门的调解力量,快速响应群众各类诉求。
哨子吹得响不响,部门行动快不快,直接关系着改革成效。去年年底,因分包方拖欠薪资,100多名农民工心生不满。区综治中心立即吹响“集结号”,公安、住建、法院等8部门联席会商,法律专家厘清总包方垫付责任……经过48小时攻坚,100多份调解协议全部签订,劳务纠纷妥善化解。
长期以来,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散落在司法行政等多部门、单位,存在“九龙治水”的问题。2024年,中央政法委联合11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让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龙海坚持高位统筹,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场所布局更实用。中心建设按照“不进大院、不上楼”原则,场所由旧检察院食堂改造而来,盘活了国有闲置资产;紧邻社工部、信访局,实现了几个功能相近、职权交叉部门的资源有效整合,更加便民利民。
——部门入驻更全面。中心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中央政法委要求12个职能部门进驻的基础上,增加了纪委监委、金融监管、自然资源、城管执法4个部门,特别是引入纪委监委这个“裁判员”,很好地起到第三方监督作用。
——运行机制更完善。中心科学制定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与“服务清单”,清晰标注着调解工作的每个环节和责任单位,实施首问负责、分级分流、闭环管理等工作机制。
龙海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康艳顺表示,规范化建设后的区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中心等有关功能,有利于将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移。
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区综治中心投用以来,74%的矛盾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化解,全区申诉求决类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99.81%,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4.3%。
资源下沉,纵向到底
深入基层联片调解,群众在“家门口”也能解决问题
如果说部门联动搭建的是横向到边的“一站式”解纷平台,那么联片调解构筑的则是纵向到底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可以说,化解纠纷的“阵地”,不只在20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
所谓联片调解,指的是分片区开展联合调解。过去,龙海一些乡镇根据自身情况,将所辖村(社区、场)划分为若干工作片区,由基层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采用定期巡回方式,到片区提供法律法规和调解业务指导。
“初衷是遇到跨村或较为复杂的纠纷,大家一起商量集中友好化解。”龙海区委政法委四级调研员纪享来一语道破,“因为公平公正、方便管用,联片调解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历经40年的迭代发展,联片调解的做法一直在继续。去年,龙海区综治中心揭牌运行以来,便把这一“传家宝”,作为中心规范化建设机制固化下来。
联片调解前,各片区上报摸排的矛盾纠纷“家底”——涉及土地纠纷的,中心指派自然资源部门参加;涉及劳动纠纷的,中心指派人社部门参加;涉及复杂问题的,调解员和法律专家,与职能部门一道参加。
联片调解时,下到片区的干部熟悉政策、法律和调解业务,参加的村干部熟悉村规民约民情,大家及时就地解决矛盾纠纷,大大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
“基层不是每天都有矛盾,也没有那么多力量,定期让资源沉下去、让力量沉下去,方便群众如期在‘家门口’解决问题。”纪享来说。
区综治中心的金牌调解员潘灯辉,就是联片调解的积极践行者。
在潘灯辉的工作室,“龙江风格”标语简洁而醒目,一面又一面的锦旗是对其工作的认可。“我们团队5人都来自基层,长期同群众打交道,这是干调解工作必不可少的。”潘灯辉颇为自豪。
各片区联片调解有固定日,但并非只在固定日。“一旦遇到突发紧急的、易激化转化的矛盾纠纷,就临时召集、应急调解。”潘灯辉说。
紫泥镇村民林某某受雇某企业,下班途中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死亡。林某某的家属与企业方在死者死因认定上存在较大分歧,双方不断爆发矛盾争吵。
中心第一时间安排调解员和有关部门组成协调组,通过多次联片调解,最终促成案结事了人和。事后,死者家属对调解结果非常认可,特地向潘灯辉送来锦旗。
如今,龙海实现12个镇街场综治中心建设全覆盖,多职能部门联动,一齐将调解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救助并行,兜牢底线
“调解+救助”暖心联动,解忧止纷有力度更有温度
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矛盾纠纷常与经济困境相互交织。一场意外、一次事故,就可能打破一个家庭的经济平衡。
龙海区综治中心创新“调解+救助”联动机制,将矛盾化解与民生兜底相融合,走出了一条“解纠纷、救急难、办实事、暖民心”的治理新路。
多元化解区的社会救助室,是中心内最温暖的一处。来自区民政局的金萨常驻于此。由此,综治中心添了一双“主动的眼睛”,能穿透矛盾纠纷,为社会救助寻找精准施策对象。
2024年11月,一起来自96111热线的诉求牵动人心。林某的儿子因精神残疾住院治疗,高额医药费使家庭陷入困境,林某与医院因费用问题产生纠纷。
经济压力是这起矛盾的症结所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金萨立即进行核实。原来,林某虽户籍在龙海,但并未居住在户籍地,民政部门线下摸排时没有了解到其困难情况。
确认当事人符合条件后,民政部门马上启动办理程序,于当年12月将林某纳入低保。次月,第一笔保障金发放到林某手中,医药费压力缓解了,一起矛盾纠纷在社会救助的温度中冰消雪融。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区综治中心与民政部门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实现调解与救助双线并行。民政部门的提早介入,不仅能为当事人谋长远之计,更能解其燃眉之急。
金萨介绍,对于遭遇事故、重大疾病等短期内支出较大的情况,民政部门可通过发放临时救助为群众救急,避免其因意外事故陷入更大的经济困境。
在今年2月的一起纠纷处理过程中,民政部门发现当事人已经是低保在保对象,其女儿精神残疾、儿子又突然入狱,本就困难的家庭因失去劳动力而经济压力骤增。民政部门随即为其申请了一笔近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3天发放到位,同时又将其低保提高一个档次,使其每月生活更有保障。
从单一手段到综合施策,模式的转变让兜底民生的社会救助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在金萨看来,“救助并行”是化解矛盾的“催化剂”,以经济保障消解群众的对抗情绪,可以更好地为理性沟通铺平道路。
数智赋能,精准施策
矛盾预警“早半步”,纠纷化解跑出加速度
“叮!”石码街道网格员小陈的手机突然响起,平台弹窗跳出红色预警——贵州籍工人老张因工伤赔偿未果,扬言采取过激行为。核实信息后,她指尖轻点,将紧急事件直送镇综治中心。10分钟后,镇级平台完成研判并一键上报,一场跨部门联动随即启动。
在区综治中心调解室,法官向企业负责人亮明强制执行的法律后果,调解员将老张拉到隔壁房间面对面纾解心结。最终,原本僵持不下的纠纷,仅用3小时便得以化解。
高效处置少不了平台的支撑。在龙海,“平安漳州e家”平台正编织着一张精密的“智治网”。系统每日自动抓取访情、民情、警情等数据,通过欠薪风险模型精准预警。石码街道欠薪纠纷尚在萌芽,人社部门已提前介入;村级调解员在茶摊闲聊时捕捉到土地纠纷苗头,平台立即启动“靶向派遣”——矛盾尚未发酵,化解机制已然启动。
“过去是‘灭火队’,现在是‘防疫员’。”郑小龙指着屏幕上的“平安态势图”自豪地说。这张动态地图用不同色块标注风险等级,某区域劳动纠纷预警指数上升,系统立即触发“重点关注”,相关单位需在24小时内响应。
去年底,漳州在全国率先开通的矛盾纠纷调解专线96111,更让群众诉求“一号响应、一地解决”。
在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区,巨幅电子屏上跳动着当天实时数据——纠纷办结率98.6%,群众满意度99.2%。这些数字背后,是智治体系的持续进化。
按照“市建县用”原则,2024年下半年,漳州启动“平安漳州e家”平台(二期)改造升级,发挥平台市县乡村四级纵向穿透、职能部门横向联通优势,实现“一屏通览”“一网统管”,对事件处置采办分离,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全量录入平台,办理全程留痕。
“现在处理纠纷像‘导航’一样精准。”平台专员演示着矛调事件流转系统:劳资纠纷自动分流至人社部门,邻里矛盾推送至社区调解员,每个流程节点都有计时器跳动。一起物业纠纷从接收到处置完毕,全程不过两个多小时。
从“汗水治理”到“数字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智治网”编织的不仅是数据的经纬,更是民心的联结。如今,这张越织越密的“智治网”,正托起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