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2版:综合

中国银行漳州分行: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贷”动乡村全面振兴

核心提示

土地、资金、劳动力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村各类要素的配置。近年来,中国银行漳州分行紧盯农村产业资金需求,积极整合盘活农房、农地、农产、设备等生产要素,将沉睡的农村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能,为漳州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

从田间地头到温室大棚,从水产养殖到花卉种植,在中国银行漳州分行的支持下,农房、农地变成了融资的“金钥匙”,农产品化作了“流动资产”,农业设备转为了“致富工具”,让更多农民享受到金融活水的滋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金”钥匙

解锁“蓝色经济”

“三农”发展慢,慢在资金少;“三农”贷款难,难在缺担保。近日,中国银行漳浦支行为当地某水产养殖场成功发放中国银行福建省系统内的首笔“生产要素流转贷”,以金融之力精准破解农户融资痛点。

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中,中国银行漳浦支行了解到当地某水产养殖场正面临资金困境。该养殖场负责人焦急地表示:“现在正是扩大生产的关键时期,但我们的传统房产资产抵押未能满足贷款标准,眼看着就要错过最佳投资时机了。”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中国银行漳浦支行立即组建服务专班,马不停蹄地走访当地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在走访过程中,该行工作人员发现,像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融资难题。经过深入调研,该行创新性地运用漳浦县首创的《漳浦县农业设施登记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为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从事农业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了农业设施抵押贷款方案。

为确保方案快速落地,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紧急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小组,加班加点推进项目审批。最终,在各方通力合作下,中国银行福建省内首笔生产要素流转贷成功获批,及时解了养殖场的燃眉之急。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户的融资难题,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资源资产化、资产资金化”的普惠金融新路径。截至目前,中国银行漳州分行已为多户发放漳州市农村生产要素贷款,金额近千万元。此外,该行还聚焦海洋渔业产业链各环节,创新研发出“水产贷”“渔船贷”等丰富的金融产品,使得广大渔民和养殖户顺利渡过生产经营中的风风雨雨,得以实现渔货满仓。

金融妙笔

绘振兴图景

以上是中国银行漳州分行手执金融妙笔,绘就振兴图景的一个生动缩影。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银行漳州分行始终牢记国有大行的使命担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多措并举,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中行力量。

创新工作机制,解决急难愁盼。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融资难、抵押难等问题如同“拦路虎”,阻碍着乡村发展。中国银行漳州分行深知这一痛点,从源头入手,认可“农业设施登记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的评估价值,允许其作为抵押物。同时通过优化销售收入核实流程,简化贷款审批环节,让农户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

制定专属方案,盘活生产要素价值。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中国银行漳州分行结合地方特色,量身定制了“一县一品”专属普惠金融服务方案,为农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融资选择。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评估农户的还款能力,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汇多方之力,促乡村振兴。该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县域支行与当地政府部门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以中国银行漳浦支行为例,该行与漳浦县人民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当地农业农村局、海洋渔业局及乡政府的“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清单式推荐,实现业务经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截至目前,中国银行漳州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133亿元,服务客户超1万户。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该行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的生动写照,更是助力建设农业强国的铿锵足音。未来,中国银行漳州分行将继续以金融之力,撬动农村要素潜能,探索更多适配当地经营主体的授信服务方案,为乡村振兴谱写更加恢弘的篇章。

◎本报记者 闫 锴 通讯员 黄俊宽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