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长泰,收获满满。10个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20.4亿元;福建省2025年和美乡村气排球大赛(村气排)漳州市分站赛如约而至;林墩办事处林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第四届书香校园阅读教育教学成果优秀案例评选中,长泰两件参评作品分别入选全国典范案例和全国优秀案例……
回望长泰“撤县设区”后的四年,同样硕果累累。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连续四年在全市绩效考评中位居前三,获评国家级健康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首批县域商业“领跑县”等。
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城与乡的界限逐渐模糊,百姓的幸福生活可感可及……近年来,长泰以争优争先争效为导向,持续深化“1658”强区工程,“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共同富裕长泰样板”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做大发展“蛋糕” 夯实共富基础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第一要务是做大“蛋糕”,夯实共富基础。
实践中,长泰由小元件入手,串联起最具特色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串“珠”成链释放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壮大县域特色重点产业链。2024年,县域特色重点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以全区6%的规模工业企业数,撬动了全区20%的产值,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上下游116家企业密切配合、环环紧扣,成功入选了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思深忧远,如何厚植发展沃土,承载产业大能量?长泰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径,建立起“管委会+国企”的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工作的协同共进,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至312家,开发区全省综合排名前移十四位、首次进入全省三十强。
对于长泰而言,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能够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培育新增长能级。长泰围绕构建全域旅游统一大市场,连续举办四届全域旅游发展大会,积极抢占文旅发展新赛道。2024年,武安镇入选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林墩获评省级森林康养小镇,全区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7%、21.5%。
高质量发展就是城乡均衡发展,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长泰因地制宜进行城镇化探索,开辟工业园区建设与农村城市化的共赢之道。近年来,长泰经济开发区采用“以区带村”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带动农村快速融入城市,同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让村民有活干、口袋鼓起来。
除此之外,长泰于2023年9月全面推行“跨村联建”新模式,通过组织联合、基础联建、产业联营、民生联动,探索出了一条从一村强到村村强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枋洋镇整合4个村5000余亩茶山进行品种改良,2024年的春茶价格由每斤15元提升至每斤47元;
陈巷镇新吴村通过“跨村联建”,与长泰花仙谷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开发685亩山地资源,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60万元,相比2023年增长超过6倍;
坂里乡“坂里农旅研学”联村党委,围绕“农旅研学”主线,盘活闲置资源,先后引进5个返乡文旅创业项目。
一村强不算强,还要村村强,一个都不掉队。2024年,长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占比达86.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24643元提升至31252元。日前,“全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评价工作结果揭晓,长泰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注重多点“开花” 走出协调新路
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长泰在关注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持续推进“融漳接厦”、生态文明、营商环境提升、人气人才倍增等专项行动,推动全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坚定“融漳接厦”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近日,在联十一线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争分夺秒抢进度、赶工期。该国省干线贯穿长泰,南接漳州龙文,东连厦门灌口,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厦漳同城化的重要互联互通项目,也是长泰与集美毗邻区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未来,长泰与集美两地还将携手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保、市场要素、机制创新等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林墩办事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生态重塑”,找准水上运动突破口,43公里主河道实现了从“牛奶溪”到生态“绿水”再到发展“活水”的蝶变。长泰推动73个行政村(社区)设立村庄清洁日(周),86个村(社区)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其中,坂里乡坂新村三年多以来积分累计兑换商品价值超12万元,公共区域垃圾总量累计下降约55%,孕育出了8个省级和15个市级“美丽庭院”典范,以“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
营商环境提档升级促进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相协调。从“企业追着部门跑”到“部门围着企业转”,长泰区在去年率先推行“联合一次性告知会”服务机制,梳理了涵盖25项审批事项的清单并进行一次性告知,截至目前,为9个工业项目提供该项服务,其中7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审批时间缩短了50%以上。从企业“手拉手”到辖区“内循环”,2022年以来,长泰累计举办“手拉手”供需对接会6场、企业家沙龙活动16场,实现了81家产业链企业与303家关联企业对接合作,促成33对企业达成采供关系。
推动人气人才倍增促进城市能级与人口规模相协调。长泰在全省率先设立县区级综合性政产学研科创平台,研发产业人才大数据系统,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24名,新创设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工作室等科创平台13个。日前,产业人才大数据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能实时收录40多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多万家科技型企业、3000多所高校、3.2万家科研机构、1000多万名科研人才、3000多万个专利、1.2亿篇全球论文等海量数据,企业可通过该系统找到相应的专利成果、科研机构和有用人才等,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置顶”百姓所需 补齐民生短板
烈日当空,区医院新建工程已进入关键的收尾阶段,工人们正全力以赴赶工期、抢进度。该工程启动后,仅用6天便完成立项调整,30天破解用地征迁遗留相关问题,50天完成设计招标,10个月顺利开工,11个月主体结构全部封顶。
快马加鞭的速度折射出长泰“置顶”民生关切的态度。长泰坚持将新增财力向民生事业倾斜,拿出“真金白银”办好民生领域改革事项。2024年,长泰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域安全感指数系统“一张图”,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2.9%,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6.6%,13件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12.81亿元,新增学位810个,11个村级生命公园完成建设……民生不断“加码”、幸福持续“加速”、生活不停“加温”。
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长泰就着重抓什么。
过去,连接长泰城区与岩溪镇建设北路的排涝系统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堵塞,雨季时常积水,曾经最大积水深度达到约40厘米,积水长度约800米,积水时长达2小时。2024年3月,长泰区启动建设北路排涝整治工程,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短短3个多月内完成了改造提升,从此不惧风雨考验。
在城市更新中,长泰区利用边角空间打造文泉儿童公园和锦溪儿童公园,园中健身步道贯穿整体,儿童游戏区域充满童心趣味,“一老一小”各得其所。目前全区已建成12个“口袋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6.65%,“开窗见绿、推门入园”逐渐成为百姓生活常态。
夜幕降临,长泰区武安镇外武社区的“厝边妈妈驿站”格外热闹,孩子们在“厝边妈妈”的陪伴下看图书、做手工。2024年,外武社区择优选拔了数十名“厝边妈妈”,帮助二十多名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在长泰中医院,理疗室的灯光同样明亮。“现在晚上也能做推拿理疗,再也不怕耽误白天工作了。”正在接受治疗的出租车司机老周感慨道。随着长泰区中医院全面投用,夜间门诊、周末专家坐诊等便民服务正在惠及更多群众。
如何打造共同富裕长泰样板,让群众口袋富,心也富?长泰响亮作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 本报记者 蔡楠楠 通讯员 郑晓梅 采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