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靖县书洋镇,藏着一座被山水环抱的古老村落——石桥村。这里三面环山,一条三团溪自南向北穿村而过,将村庄一分为二,仅靠一座石桥连接两岸,村庄因此得名。
溪水潺潺处,土楼群如散落的古铜钱镶嵌在山间,千年的红花香椿古树静立村头。这里没有喧嚣的人潮与商业的裹挟,唯有山风穿楼而过的低语,溪水漫过鹅卵石的轻吟,以及土楼墙缝中渗出的、未被现代文明稀释的质朴与安宁。这座隐于山间的村庄,虽不如周边的田螺坑村、云水谣古镇等声名远扬,却以静谧古朴的气质,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探访。
漫步村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历经风雨的土楼群。“石桥村现存60余座土楼,形态各异,既有圆楼、方楼,也有罕见的交椅楼。”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志龙站在顺裕楼前说,“面前这座圆楼建于1934年,共有369间房。2016年,它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房间数最多的圆土楼(单圈)’。”
步入楼中,夯土墙上的裂纹与木门斑驳的漆色交织出岁月的痕迹,如今仍有十余户人家在此生活。清晨,老人坐在竹椅上闲话家常,门前的笋干在阳光下泛着金黄;傍晚,炊烟从灶间升起,空气中飘来饭菜的香气。
若想触摸更古老的历史,不妨寻访顺裕楼对面的永安楼。这座方形土楼建于明代中后期,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楼门的楹联“永登百尺高楼遥岭俛倡,安得千间广厦大庇同欢”相传为晚清名臣张之洞题写,为古楼增添了几分文韵。
古村的沧桑不仅镌刻在土楼中,更凝聚于村西北角那棵千年红花香椿古树。这棵被评为“福建树王”的古木枝叶如盖,傲瞰全村,见证着村庄的岁月流转。
“许多游客来到石桥村,都会向村民打听这棵树。”张志龙说。古树不仅是村庄的“活历史”,更成为游客驻足拍照的天然地标,为石桥村平添一抹苍翠底色。
近年来,村中的土楼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些荒废的楼宇经改造后化身民宿,古老建筑焕发新生,逢源楼便是其中的典范。这座建于1723年的交椅楼,前身是一间私塾,历经百年风雨,楼内已有部分坍塌。2019年,民宿老板郭彦斌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聘请工匠用传统夯土技艺让这座濒临倒塌的土楼重现生机。如今的逢源楼化身“南院雅舍”民宿,院落内亭台茶歇、禅静清池与小楼轩窗相映成趣。推开木窗,远处笔架山如黛,门前三团溪水叮咚,鸟鸣虫唱间尽显山野清趣。“许多客人原计划只住一个晚上,被这里的环境打动,续住三四天是常事。”民宿店长江文娟透露。今年下半年,与逢源楼一墙之隔的振德楼也将改造为民宿,规划打造18间客房,为古村注入更多活力。
石桥村的魅力不止于建筑与风景,舌尖上的记忆同样令人流连。村中的金坛酒坊内,村民张金坛传承祖辈酿酒工艺,纯手工酿造白酒、黄酒、桑葚酒和杨梅酒等,因风味醇厚成为南靖各景区、酒店的常见“伴手礼”。若想品尝更鲜活的乡土滋味,顺裕楼内的阿星饭店是个不错的选择,清蒸光鱼、五花肉笋干、红菇老鸭汤、野生小河虾等最地道的土楼菜肴,全都能品尝到。
相比田螺坑村“四菜一汤”的盛名,石桥村更像一块待琢的璞玉。探访过石桥村的游客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将其称为“小众宝藏打卡地”,不仅因它的土楼与山水,更因那份未被过度打扰的淳朴。
当都市人厌倦了景区的人潮,这座群山环抱的古村,正以它的静谧与真实,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世遗”。夕阳西下,三团溪泛起粼粼波光,顺裕楼的剪影倒映在水中。土楼内外,炊烟、酒香、笑语与溪水声交织,仿佛在轻声提醒:有些风景,唯有慢下来才能看见。
■本报记者 王怡婧 通讯员 李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