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埔镇冬古村水产品交易中心,西埔镇科技副镇长熊梅手里拿着一本带有淡淡鱼腥味的随访笔记本。翻开这本“有味道”的笔记本,就见到右页工整排列着蝶岛冬古电商产业园方案,左页却密密麻麻写满“lim(喝)逮(茶)”“ho(好)看”“te(讨)海”“顿(回)来”等用拼音标注的闽南语词汇——这是这位云南姑娘扎根闽南渔村的成长印记。
熊梅作为厦门大学海洋专业硕士毕业生,2023年通过“万才聚漳”进入漳州工作,再从漳州到西埔镇任职。初到东山,她在第一次入户走访时就遭遇了语言不通的尴尬,阿婆热情地邀请她“阿 me(妹),lim(喝)茶,呷(吃)巴浪鱼(干)……”她听得一头雾水,不过她还是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回去后第一时间将标注的拼音、词汇咨询村里的干部。自此,她的工作日记演变成 “双语本”,左边记录方言发音和释义,右边对应记录群众的诉求。
在熊梅的随访笔记中,清楚地记录着一系列数据:老渔民有751人、30岁以下的有95人,渔船86艘、水产品加工企业53家、微商40家、民宿18家、餐饮16家……同时,熊梅还发现,冬古村老渔民和返乡青年诉求迥异:老渔民总攥着渔网念叨“村里的海鲜如何卖得更好、销路更多”,而返乡青年则想着通过手机畅享直播带火本土海鲜、山海旅游和海景民宿。
根据冬古村的资源禀赋及村民构成,熊梅认为:该村的渔旅融合事业大有可为。于是,她多次与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进一步调研,整理问题清单,探讨冬古村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渔旅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多次座谈会、外出考察,最终确定通过搭建冬古电商产业园,以电商赋能延伸渔业产业链条,走出一条渔旅融合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与建设,蝶岛冬古电商产业园即将投入使用。该产业园位于冬古村村部,项目占地10亩,总投资500万元,通过将水产品交易中心、苏峰山旅游集散中心、苏峰山环岛路等电商点位串点成线,构建“四位一体”产业布局,线上实时监控+线下实地体验实现电商全覆盖,形成“线下实体+线上平台”双轮驱动的产业业态,预计可带动就业超100人,贡献村财创收200万元。
如今,熊梅依旧带着她的笔记本奔波于西埔镇各地,但笔记本中带有“双语”的页面明显减少了。“经过这么长时间同群众交流,很多闽南语我都听得懂了。”熊梅说道,这让她更加从容地走到群众中问需解难,同时也对稳步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