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如何用手中的笔审视传统与现代、今天与明天?或许诉诸古诗词,以传统载体表达时代新声;或许借力于议论文,在辩证思考中获取真知灼见;或许凭现代诗歌,在意象的陌生化堆砌中寻觅个体价值。即使文笔思想不够成熟,但我希望能通过这样一本书来表达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在文字跳动中奏响人生的乐章。
创作于我而言,是一种持一根长篙向更青处漫溯的觅渡,是价值挖掘和康德所言之的“价值立法”,是践行“做幸福的平凡人”的方式。
《思考居庸关》的出版,不只是一次喜悦,更是一种责任和荣幸。可以说,没有厦大附中,我一万年也写不出《思考居庸关》。厦大附中的老师们给予我在创作上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厦大附中的书库和文学馆为我们打开新的窗口,是我创作的羽翼。
正如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思考居庸关》标题的内涵即强调思考之深度与高度。固然我没有如此深度和高度,但它是一个指向性明确的目标,激励着我去主动探索,主动认识自我,主动破除思想迷雾,在人生航程中锚定自我坐标。
☉本报记者 程琳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