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邱丹燕 通讯员 林志宏 洪辉南 洪韬亮)近日,漳州圆山创新港・科学城迎来一场跨越千里的“科技联姻”,首只“技术候鸟”——吉林大学漳州技术转移中心正式入驻漳州高新区科技园。这标志着圆山科学城建设校地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并已实质性开展石化产业、医学等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工作,大院大所、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招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今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提出的“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省委对漳州提出的“五个走前头”要求,高标准谋划建设圆山创新港・科学城,通过打造一个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平台,构建重大“基地+平台”(研发基地、孵化基地,学术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聚合,使之成为人才的“蓄水池”、科技创新的“弹射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解决问题的“破碎机”。未来,科学城将依托圆山片区规划科技研发基地,推动“9+5”产业体系和“三头六臂”主导产业升级,打造“四链融合”的闽台协同创新标杆,以“圆山”之名践行国家两岸融合战略,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漳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吉林大学目前拥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材料科学、车辆工程等14个ESI全球前1%优势学科,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20名。现有在校师生超10万人,是国内师生数量“第一多”和学科门类“第一全”的高校。该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深厚的科研积淀、优质的科技成果,与漳州的产业发展深度契合,双方合作的前景广阔、发展的潜力巨大。此次技术转移中心的落地,也是其南下布局战略与漳州寻求创新发展的“双向奔赴”。
“‘技术候鸟’落户的背后是漳州市对创新生态的精心培育。”市科学技术局局长陈琦介绍。今年,漳州组建科学城建设工作专班,积极有序推进科学城选址、规划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和产学研对接。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下大气力、高密度与国内各家大院大所对接,努力探索“创新的出路”,引进“关键的人才”,并开启“沿途下蛋”新模式——边对接边落地各类硬科技、高附加值的科技项目,推动漳州科技、教育、人才的融合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