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跨越七十余年的深情守望在云霄县莆美镇迎来温暖一幕。在当地杨桃林里,两位病故军人的忠魂在多方努力下,终于与远方的亲人“重逢”,其背后是张济琳父子长达数十年的默默坚守与相关部门的不懈追寻。
亲人终得“相见”
“从小就听父辈讲叔叔的故事,同村参加过东山保卫战的村民也提起过我叔叔。”近日,病故军人陈长水的侄子陈河生等亲属专程从龙海区赶到云霄县莆美镇,在两座墓碑前,他们颤抖的手轻抚着斑驳的刻痕,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陈河生介绍,家中宗祠自叔叔病故后便立了牌位,每逢叔叔的祭日,亲人都会前来祭拜。而家中唯一一张泛黄的戎装照,更是成了家族代代相传的念想。此前,由于岁月变迁、信息不畅,陈长水家族一直未能找到他的安葬地,随着父辈的离世,关于他的信息也渐渐消失在岁月长河中。
守护英魂“清净”
“终于看到他们的亲人了,我替这两位病故的军人感到高兴。”4月28日,在杨桃树下,年近八旬的张济琳正弓着背,与儿子张义添、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一同清洗墓碑。杨桃树枝垂落碑前,老张熟练地拎起斧头、锯子,利落地砍去遮挡的枝条。尽管果树因此会少结些果子,但他却憨厚一笑:“英魂的清净比啥都珍贵。”
时间回溯到1955年,张济琳随父亲拓荒开垦这片果林,当时此地还是一片乱坟岗。村里迁走了所有荒坟,唯独这两座带有五角星标志的墓碑被悄然留下。后来,将军大道穿山而过,杨桃树勃勃生机,但无论果树生长如何,两座墓碑的位置始终未变,它们的根须仿佛与军人的英魂一同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春剪枝、夏扫叶、秋固土、冬覆草,父子俩的坚守浸透了四季。“父亲总说,五角星是解放军的标志,我们得守着它。”张义添望着父亲佝偻的背影,眼眶微湿。多年来,张义添在QQ空间发布了两张泛黄的墓碑照片,并配文“莫让忠魂成孤魂”,希望能帮忙找到亲人,但一直未能等到回音。
七十年守望终“点亮”
转机出现在2025年清明节。云霄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走访慰问基层时,从莆东村村委会了解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随后,工作人员依据碑文信息,辗转对接龙海、安徽宣城退役军人事务局,查询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最终确认了两位军人的身份。
墓碑虽历经七十余年风雨,但信息依然清晰可见:陈长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七二团三营九连战士,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区)第五区地尾村人,1954年9月21日病故于云霄;魏家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七二团二营六连副班长,安徽省宣城县孙家某区人,同日长眠于此。其中,中华英烈网上显示魏家海出生于1929年,牺牲原因是病故。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虽病故,同样值得敬仰!”张义添一边说着,一边弯腰清理墓旁杂草,生怕散养的鸡惊扰了英魂。
守护传承永不止
“陈长水的亲人找到了!”消息传来时,老张正蹲在碑前,指尖摩挲着“1954年9月21日”的刻痕。他颤巍巍起身,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能等到这天,值了。”次日,陈长水的侄子陈河生扑跪在碑前,泣不成声。转身紧握老张龟裂的双手时,他哽咽道:“这碑没被野草吞了,全因您啊……”
从陈河生口中得知,陈长水在家排行老二,曾参加过东山保卫战,后因病赴云霄疗养,次年病重离世。当时,陈河生的父亲、爷爷接到通知,曾拿回包括带血的棉被等遗物。
与此同时,魏家海的亲属亦在多方协助下寻得。如今,亲属们期待适当时机能迁墓回乡。日前,云霄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已成立工作组,承诺全力保护墓园。
杨桃林沙沙作响,老张仍每日巡林,只是脚步轻快了几分。七十年守望化作春风,拂过碑上的五角星,树影斑驳间,仿佛传来英魂欣慰的低语。
☉本报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戴伟国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