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2版:综合

(上接第一版)

“音乐是歌仔戏的魂,但魂也要会呼吸。”创始人王川军介绍,剧团除使用传统乐器之外,还加入扬琴、大提琴、琵琶等乐器来补充和完善整体音乐表现。为了提升整体效果,他会根据剧情主题和人物情绪来调整音乐的配乐、旋律和节奏,让音乐更富有感染力。

这种对艺术细节的极致追求,贯穿丰归芗剧团每个环节。在演员培养方面,剧团会根据演员的形象、音色、风格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角色、唱腔、妆造等。比如阿梅的音色清亮且浑厚,适合唱生角、丑角等男性角色,王川军就根据她的特点对《进宝状元》《兄弟双状元》等唱段进行改编,让人家一听就知道是阿梅的独特风格。在舞台方面,剧团把幕布换成了可展示滚动实景的LED屏幕,舞美灯光会随着剧情而变换,让观众沉浸式观剧。

杨跃宗芗剧团的崛起,则源于对传统艺术的深耕与创新融合。在剧目创作上,剧团采取“经典复刻”与“新编创新”双线并行的策略:一方面,精心打磨《双枪陆文龙》《周仁献妻》等传统剧目,保留原汁原味的歌仔戏唱腔与叙事结构;另一方面,大胆改编《五子挂帅》《薛丁山与樊梨花》等新剧,融入流行音乐与戏曲唱腔,赋予传统故事新的生命力,吸引年轻观众。杨跃宗坦言:“我们像产品经理一样研究剧目,传统戏‘存量深耕’,创新戏‘增量破局’。”

人才培养:

年轻化与专业化并重

杨跃宗芗剧团的成功不仅源于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创新,更离不开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深知“人才即流量”,剧团通过多元化培养路径,构建了兼具传承与创新的青年戏曲人才梯队。

剧团打破传统“科班制”教学模式,采用“老带新”“边演边学”的实战化培养机制。新演员入团后需经历“跑龙套——配角——主角”三级进阶,通过高频次舞台实践积累经验。“剧团还联合漳州艺术学校等机构开设定向培养班,吸纳专业院校毕业生。”杨跃宗说。

该模式成功培育出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市场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剧团现有专职演员32人,其中“90后”占比65%,能同时驾驭《双枪陆文龙》等传统剧目和文旅定制新剧。

同样,丰归芗剧团也深谙“人才是戏曲之本”的道理。台湾“小生”陈禹瑄的成长轨迹便是典型案例:从台湾戏曲学院科班出身,到跨界商海,最终被剧团创始人王川军发掘,以“小生”角色扎根乡间舞台。尽管已有30年歌仔戏功底,陈禹瑄仍需从零学习唱腔。剧团为她量身定制台湾曲调,将通俗唱法融入戏曲,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吸引年轻观众。

“剧团对人才的培养绝非‘流水线式’,而是强调个性化挖掘。”王川军说,剧团还为每位演员建立“艺术档案”,记录其声线特点、表演风格,甚至细化到“适合的妆造与角色类型”,形成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百万网红”蔡冬梅为例,剧团抓住其“声线清亮、表演灵动”的特点,将传统木偶戏与闽南语流行元素结合,打造出《拜寿》《安童哥》等爆款剧目,助其登上央视戏曲春晚。

从草台班子到文化IP,漳浦民间剧团的成功实践证明:传统戏曲并非“赔本买卖”,而是亟待开发的“文化富矿”。其敏锐的市场洞察、精准的流量运营、优秀的品质管理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样本。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