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初夏时节,朔州市山阴县吴马营乡郭家窑村的荫凉山,田埂纵横,村民们在地里种满了玉米等农作物,耐心等待着秋天的丰收。
1940年4月26日,在荫凉山上,李林背靠一处地坎,在怀着身孕、负着重伤的情况下,在新一波的敌人冲到面前时,将早已备好的子弹射向自己。
李林牺牲当天,当地群众冒着巨大风险将她的遗体藏在郭家窑村的一处窑洞内。
85年后,承载着历史的窑洞成为爱国教育基地,图文并茂的展陈为一批又一批的访客讲述英雄的故事。
浩气贯洪涛,碧血染桑乾。李林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根据地军民无不悲痛,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林牺牲的血衣,被辗转送到了延安。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当时的唁电中赞扬李林:“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大同时,赞誉李林是“中国的贞德”。
精神火炬
忠勇报国志,永活在人间。
每年清明节,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宝国都会走上荫凉山,祭奠李林。“这条路我走了二十多年,愈发能体会当时群众的悲痛心情。”王宝国感慨道。
千里之外的上海,爱国学校在每年清明节之际组织开展李林烈士纪念活动和“爱国讲坛”。“深埋一粒种,蔚然一片阴。”爱国学校副校长崔霞表示,奋进新时代,学校教育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精神的责任更加重大。
“静安区有106处红色资源,爱国学校是当中的一颗明珠。”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晓静表示,爱国学校通过树雕像、开展纪念活动、编印红色教材等,让李林的英雄事迹和风细雨地浸润着全体师生的心田。
纪念英烈、致敬英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精神层面的自我洗礼。
就在今年,爱国学校九年级学生李依璇在李林烈士纪念活动中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远方的你》,表达了对李林的缅怀与敬意。与采访团交谈时,她说:“李林的革命征程启发我们,要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对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一个个困难,长大后要为国家作贡献。”
“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时常引导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李林,将会怎么做?”朔州市李林中学教师王建珍说。
漳州、厦门、上海、朔州……从归侨爱国学生到抗日巾帼英雄,李林以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诠释了归侨赤子那份浓烈的家国情怀。
循着李林的足迹,其跃马提枪的英雄形象变得鲜活而具体,如火炬,如灯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砥砺前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李林等伟大抗日英烈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前行路上,我们应当将缅怀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努力创造新的伟业。
⊙本报记者 蔡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