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2版:综合

漳州举办全国助残日专场演出,展现残疾人精彩文化生活——

自强追梦处 文化暖人心

漳州市残疾人艺术团原创音乐剧《天行健》

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5月16日下午,一场以“扶残筑梦·爱洒人间”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在长泰区文化馆拉开帷幕。视障歌手的天籁之音、听障舞者的律动节拍、残健融合的温暖故事,共同勾勒出漳州残疾人群体向阳而生的精神图谱。

这场演出由漳州市残联与长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观察我市残疾人文化生态的窗口——舞台灯光亮起,照亮了漳州对残疾人群体的温情守护,那是无数生命在文化滋养中绽放的璀璨光芒。

舞台绽放 用艺术叩响生命回音

当音乐剧《天行健》的歌声在剧场回荡,7名视力障碍演员、6名听力障碍演员与一名志愿者,以精准的走位完成表演,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部由漳州市残疾人艺术团原创的作品首次在漳州与观众见面。作品讲述了盲人阿健从绝望到重生的故事,演员们用动人的歌声与有力的肢体语言演绎了一场“黑暗中的奔跑”。漳州盲人作家吴可彦作为编剧,创作时结合了自身真实感受,借由演员发出了“天行健,像天一样强健”的呼喊。

视障歌手林小娜用闽南语唱出《凤求凰》的缠绵悱恻;福建省海峡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舞者们在无声的世界中演绎律动十足的舞蹈《上春山》;患有唐氏综合征的“酷宝宝”组合完成高难度街舞《开始》……演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他小时候听到音乐就会跟着晃动身体,所以他8岁起我就送他学习街舞。”“酷宝宝”演员、唐氏综合征患者小雨的妈妈告诉记者,跳舞让小雨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丰富。虽然患病为小雨关上了一扇门,但舞蹈就是他通向世界的那扇窗。

“这次演出汇聚了不少全省优秀的残疾人演员。借由这部音乐剧,我们也表达了一直以来最想表达的主题,就是人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意外与无常。”漳州市残疾人艺术团团长朱丽娟说道。“爱拼才会赢!”这是残疾人身体力行给出的答案。

榜样力量 黑暗中擎起精神火炬

“我只是没了左手,还有右手写板书;小腿骨折了,康复后还能站讲台。”演出的访谈环节中,独臂教师梁木山的故事让全场动容。这位执教27年的乡村教师,用单手托起了山区孩子的未来。

自强与助残,正是一条贯穿残疾人工作的主线。近年来,市残联策划推出惠残政策、自强模范、助残典型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多角度讲好残疾人故事。

今年专场文艺演出专门设置了自强和助残模范访谈环节,除了独臂教师梁木山外,还邀请了近乎全盲、以心为眼用文学作品讲述残疾人故事的残疾人联络员张琳;十年如一日推行“星星点灯、照亮我心”计划,帮扶残疾儿童700多人次的“徐妈”徐智心;在徐妈帮助下成长的脑瘫少年,坐着智能轮椅走进大学课堂的薛荣龙。

在市县残联的发掘和选树下,这样的精神坐标在漳州星罗棋布:以残助残的“爱心妈妈”卢海珍、以笔追光的盲人作家吴可彦、以手作“桨”的“泳池小花”卢燕琳、汗水雕琢的滑雪运动员郭天赐……正在形成残疾人自立自强的“蒲公英效应”。来自长泰区的残疾人观众黄金华曾在一次事故中受伤失去了右手,她说:“这次演出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访谈环节。徐妈助残的故事让我感动,失去手臂的梁老师给了我力量。”

文化浸润 让每个生命都有出彩舞台

“艺术的感染力是无声的,深耕于观众的心灵和头脑之中。这场演出将会成为长泰区残疾人朋友们一次特别的体验和记忆。”朱丽娟说道。

每年一次的演出只是漳州残疾人文化建设的缩影。过去一年,漳州各级残联为特殊群体搭建起立体化的文艺生态:组织市残疾人艺术团到平和、龙文演出,促进文化惠残,共享美好生活;部署开展“书香中国·阅读有我”活动,让书香蔓延进残疾人家庭;组织参与各类文创征集互动,报送近30件作品参加福建省“福见花开”工艺美术作品征集活动等。2024年以来,全市特教学校、“爱心助残驿站”、辅助性就业机构等残疾人集中场所,以及乡镇残联等基层组织,共开展读书、观影、歌咏、展演等文化活动80余场次,惠及残疾人5000余人次。

“专场文艺演出一直是我市助残日的重头戏。”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碧兰说。此次专场演出走进长泰,旨在向基层残疾人群体展现残疾人艺术的精神风采,同时有力推动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助残日期间,漳州文化惠残行动更是多点开花:市残联联合漳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残健融合互动,通过音乐律动、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等,为残健幼儿打造互动平台;龙海区组织才艺展演,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同台上演舞蹈、情景剧等节目,展现融合成果;东山县开展“笔墨抒怀 巧手言志”书法美术、工艺创作交流、展示,展现残疾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一场场文艺实践背后,是漳州始终关注残疾人文化权益的持续努力。

⊙本报记者 黄天航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