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爱上一片叶

▱杨燕芬

前些天,弟弟特意打来电话,问紫砂杯收到了没?原来,弟弟之前送了父亲一个珍贵的紫砂壶,一直没有合适的茶杯,这下,终于配齐了一套。瞧父亲笑逐颜开的样子,那份骨子里的“茶仙”神韵不言自明。

都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在闽南,茶乃生活“必需品”之一,日常休闲、待客宴请都会有一些品茶的内容。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看父亲喝茶。父亲工作时,旁边放一个白色的搪瓷杯,里面放入些许茶叶,注入开水,泡上一会,一杯酽茶便可打发一个上午或下午的时光。每次看他喝茶,端起,慢慢啜一口,细细咽下去,再配以一个舒畅的拟声词,恍似喝的是上好的神汤,不然,何以这样每天必不可少地品尝!我偶尔好奇心起,偷抿一口,呀,什么味,又苦又涩,有什么好喝的呀!但招待客人时,父亲收起他的搪瓷杯,拿出茶盏,泡起功夫茶,细细品慢慢尝,闲聊大半天,不知道是说话配茶还是喝茶配话,透过清亮的茶色、袅袅升腾的热气,看父亲悠哉闲适的雅趣,我仿佛看到了一种有别于日常的生活态度。

在闽南地区,饭可一顿不吃,但茶却不可一日不饮。正所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很多人的饮茶习惯便是吃饱、睡足、起来“吃茶”!而茶店逢客,必有茶师轻车熟路的茶术演艺。酥手兰指间,茶师摆置茶具、点火沸水、清洁茶具、候汤敬客,一套路数演绎得行云流水,令人称赞。茶被送到每一个客人手中,或闻茶香,或品茶汤,或赏茶器,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身心舒适。

说起喝茶,闽南人很少有人像北方人一样牛饮;也不像潮汕地区,茶杯总是做得小小的,最小的,可能只有虎标牌万金油盒子那么大。闽南人喝茶讲究的是闲致,强调的是色香,要求的是手巧。这其中需要细细品尝的,除了舌头,还要动用眼睛、鼻子、手指,甚至心灵,故称功夫茶。有意思的是,因着喝茶的需要,竟还催生了各形各色的精致茶配——可称闽南式甜点。不知为何,这些甜得发腻,不大讨人喜欢的茶配就着清香弥漫的茶汤细细咀嚼起来时,口感竟变得极为温润。像那平凡而浅薄的白皮饼,香甜油润酥松的辇宝饼,入口即化、清凉润喉的东美糕,就着淡淡的温茶,甚至都可以提供给食欲不振的病人用来解馋。于是,“吃茶”名副其实。

茶之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茶香悠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品茗自娱、以茗待客的古老习俗一直保持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优良文化传统。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并对茶道进行由“吃”改“喝”的改革。从闽南人称饮茶为“吃茶”且茶配盛行的传统来看,功夫茶的唐代气质挥之不去。

品一杯清茶,观一方好景。茶之美好,历代诗词歌赋不胜枚举。白居易说:“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苏轼的《望江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他还把茶和酒糅合起来:“宛如银河下九天,钢斧劈开山骨髓,轻钩钓出老龙涎,烹茶可供西天佛,把酒能邀北海仙。”有关茶的对联也很有趣:“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尘中吃苦茶。”“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放眼俗世,宋朝诗人杜耒这首缘茶而生的《寒夜》最受欢迎和普及:“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很多茶盘茶具上随处可见它的踪影。于是,茶跻身古人的八大雅事之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在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茶之妙处,故事歌谣雅俗共赏。卢仝的七碗茶歌通俗易懂:“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果然,茶可帮人清心,助人明志,使人才思敏捷;可以除病,也可以让人长寿,具有修身养性的效果。而如陆纳以茶待客、齐武帝以茶祭祀、桓温以茶代酒等故事,便是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他们以茶来明志表现自己的节俭,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的“奢侈腐败”之风,令人击掌。

不管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还是作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的“茶”,作为生活必需品或者精神文化需求,茶已然成了人们社交活动的载体,以及人们交际礼仪的一种文化寄托。

从来佳茗似佳人!喝茶不在茶之贵贱,在乎喝茶人的心境。轻松泡一壶好茶,忙时,放在办公桌上,拿起放下,是一人独酌的小确幸;闲时,叫上好友,是几人对饮的大欢喜。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我自小身在茶香中,可惜是个粗汉,分不清岩茶溪茶生茶熟茶,分不清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只是在书店不期然邂逅了一套《茶之三味》,阅茶史、赏茶艺、悟茶道,了解了一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又恰在某个贪享半刻闲暇之余,偶然啜饮了一壶口感极合我心意的茶水,喉底回甘、齿颊留香,便不自觉爱上了。

网上说,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谷雨节气到了,我把特意从西湖带回来的龙井拿出来,在氤氲的茶香中,静看茶叶浮沉。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