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粽香·时光·小确幸

▱谢丽玲

最近几天雨下个不停,长辈们说那是老天爷在下“龙舟水”。年年端午节前龙舟竞渡之时,雨水丰沛,民间便称端午节前的雨水为“龙舟水”。汨罗江畔,《离骚》悲吟,人们为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舟、吃粽子。

端午这天,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家乡波澜壮阔的划龙舟场景,还有那浓郁的粽香。

过年过节,家中母亲忙碌。像端午,母亲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食材,到自家的竹林里挑选包裹粽子的竹叶,这是一项辛苦的活儿。竹枝高高,宽厚且鲜嫩的竹叶往往长在竹枝末梢,母亲需要用钩子将它勾弯垂下。小时候的我会跟着母亲去采摘粽叶,母亲让我按拉住竹枝,便于她腾出手来采竹叶。有时我一晃神,竹枝“嗖”地反弹回去,母亲又得费一番工夫再将它勾下来。暖阳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泛着竹子的清香。

空气中还有艾草香。艾草与初夏阳光交织一起,散发出独特的味道。采艾草、榕枝、禾稗这三种植物是母亲交给我的任务。我到庭院外采艾草、到村里指定的那棵老榕树剪榕枝,到自家田里拔禾稗。禾稗外形跟稻苗长得有些相似,有时没认清将稻苗也给拔了回来。母亲让我将艾草、榕枝、禾稗三种植物捆扎成一束挂在门窗处,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它们不仅象征着驱邪避害,更见证着乡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母亲早早起床,准备节日的吃食。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她将提前泡好的糯米、搭配炒好的萝卜干、三层肉等馅料,用洗净的粽叶包裹成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裹粽对我而言是件繁琐且难度高的事,至今我还没学会。母亲先将粽叶卷成漏斗状,然后放入糯米和馅料,再用咸草的末端紧紧绑住,草的头端集中扎成一捆,便成一串粽子。以前以咸草为“粽索(绳)”,上端编成辫子的交结形状,称为“粽符”,认为可驱鬼避邪,现大多用呢绒绳取代咸草。母亲动作熟练,粽叶在手中翻飞,我眼里满是钦佩。

除了裹粽子,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能治病。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于是,每年端午节,村里的井边总是挤得很。母亲经常掐准时间,带我们到井边打水上来擦洗身子,边擦洗嘴里边念叨着“洗了午时水,人会又白又水”,后一个“水”字闽南语指漂亮、美丽之意。因母亲那句“又白又水”,我每年很主动地到井边洗午时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几乎没人再到井边汲水,井也失去了存在价值,人们用石块将它封住。没有了井水,母亲一样掐准时间,改用自来水煮艾草,用艾草水取代“午时水”擦洗身子,说艾草可驱除邪气,让我们健健康康的。午时水与艾草水本质虽不同,但表达的意思都一样。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却充满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祝福。

随着年岁增长,我逐渐明白端午节的文化深意:其中有手艺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暖。

端午节又近了,我记忆里又浮现母亲包制粽子的身影,那扑鼻的糯米香萦在心头。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