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县区要闻

推动传统茶产业向自动化转型升级——华安茶树发“新”芽

▲华安九鱼茶叶公司的机械化生产车间

在华安仙都镇,传统茶产业正努力长出新质生产力的“新芽”。

连日来,位于福建华安县仙都镇的九鱼茶叶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500米长的全自动乌龙茶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茶青经过不落地传输,在自主研发的颗粒乌龙茶加工设备中完成摇青、杀青、揉捻等工序,每个环节的温度、湿度数据实时显示在电子屏上。

“去年10月至今,我们共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茶叶初制现代化生产线。”谢杰全介绍说,新生产线在研发中开创了“三方共享专利”模式:九鱼提供传统工艺数据模型,设备厂商负责机械结构优化,集美大学科研团队攻关智能控制系统,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使得整条生产线产能一天可以产出5至6吨茶叶,远高于传统制作产能。

“传统制茶全凭制茶老师傅的手感,同一批茶青可能做出不同品质的茶叶,然而新生产线却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谢杰全对于茶叶品质也是信心满满,“这套设备能标准化复刻制茶老师傅的手艺,完整保留闽南乌龙茶‘三揉三焙’核心工艺,从杀青到揉捻的12道工序均实现数字化管控,车间尘埃粒子数控制在10万级洁净标准,较传统作坊提升两个数量级。”

距离九鱼茶叶15公里外的龙赞茶业的茶园,200多亩茶园同样通过“数据”实现精准掌控。龙赞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林森介绍说,公司同中国科学院合作改良土壤和茶叶品质,再据此生成施肥方案,并通过统一农药管理确保茶叶质量。“以前客户问茶园怎么种的、茶叶怎么样,我们只能口头描述,现在用数据说话。”蒋林森说道。

不过,龙赞茶业的生产车间里,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茶青送入杀青机后经热风循环系统将茶香收束在仓内,但摊青、摇青环节仍由老师傅手工完成。

“机器省了一部分人力,但做名优茶的火候还得靠积累的制茶经验。”蒋林森认为,在制茶过程中,传统与科技缺一不可。该公司投入4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后,日产能峰值从1000多斤跃升至最高17000斤,人力成本下降30%。“我们今年春茶季的工资支出同比之前约莫能减少15万元。”蒋林森介绍道,在关键的摊青、摇青环节,公司仍保留着竹制摇青筛,由资深茶师把控茶叶碰撞力度与频率。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单靠企业的“单打独斗”是难以实现的。

在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同时,当地还引进华安砚茶春茶商旅创业园项目。该项目已于1月正式开工,现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今年12月建成投产。建成后,将引进3条具备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等行业领先功能的茶叶精加工生产线,预计产能可达5000吨/年,进一步提升当地茶叶的加工能力和品质水平。

至目前,华安已有17家茶企完成改造提升,今年全县新式茶饮供应量将突破1.5万吨。华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文强表示,将以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持续推动生态茶园改造提升和茶企自动化转型,为做强茶产业注入新动能。

◀龙赞茶业生产车间,蒋林森观察茶叶制作情况。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