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教育周刊

培养学生真本领——

让物理学习走出习题册

《光的干涉》精品课

教师名片

冯翠萍,漳州市第三中学物理教师,2019年被评为“漳州市高中教学质量先进个人”。《撩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在2019年省“一师一优课”评选中被评为省级优课;2024年作业设计《动量及其守恒定律》和微课《基于核心素养的“等效重力场”圆周运动模型》获市级一等奖;《智慧赋能 助力教学》获省2024年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三等奖。近日,冯翠萍执教的物理课《光的干涉》上榜“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

创新实验 引领深度探究

“这是夕阳下美丽的钱塘江大潮,潮起鳞动,蝶舞霞光,波澜交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这是光的干涉现象……”5月12日,在漳州三中龙文校区实验楼203教室,冯翠萍老师给同学们展示《光的干涉》精品课。她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设计对比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在新课导入结束后,冯老师介绍并分析了“光的干涉及产生条件”,并提出课堂任务一“实验探究双缝干涉现象”。在同学们完成双缝干涉现象的实验探究任务后,又抛出问题“干涉时为什么会在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呢?”引领同学们进行课堂任务二“探究双缝干涉的产生原理”;紧接着的课堂任务三是“分组实验探究干涉条纹间距和什么有关?”同学们根据冯老师的三项任务进行数据记录,完成实验表格,处理表格中数据,描绘实验图像,分析论证,进行误差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在课堂中,冯老师用激光笔、双缝、测距仪等简易器材创新设计双缝干涉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条纹间距与波长、双缝间距离、双缝到光屏间距离的定量关系,强化科学探究能力。

动态建模 突破抽象壁垒

课堂中,冯老师以钱塘江大潮引入,带学生复习回顾两列波机械波产生干涉的条件和原理。接着用激光与普通光源进行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相关条件,深化科学思维与建模能力。当课堂焦点转向“干涉时为什么会在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时,冯老师借助GGB软件动态演示光的干涉产生原理,随着路程差的变化,屏幕上实时生成明暗条纹,借助数字技术,直观呈现明暗条纹形成机制,将抽象的波动过程可视化,突破抽象壁垒。

“同学们,生活中有类似的彩色干涉条纹吗?有的,这是彩色的油膜和肥皂膜。请观看视频,我们看到肥皂薄膜上出现了水平条纹,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在课堂上,冯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肥皂薄膜上出现了水平条纹”形成原因,指出受重力的作用,肥皂薄膜形成上薄下厚的楔形。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光的干涉现象,冯老师把抽象的物理现象变成可观可感的动态画面,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融会贯通 涵育家国情怀

在本堂精品课的作业设计环节,冯翠萍老师的分层设计很有特点。除了基础性作业,还有实践和探索性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及李政道研究所实现的激光干涉仪的量子超越,感受中国科技力量。”她说,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一探索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科技的进步,提升民族自豪感。

高中物理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光的干涉》的精品课课堂中,冯老师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逐步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课后,冯翠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通过介绍物理学史,关联物理与生活科技,渗透中国量子干涉仪等前沿成果,巧妙地将家国情怀融入物理教学中,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和爱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责任与态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漳州三中校长黄志勇表示,冯翠萍老师的《光的干涉》精品课,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与成果。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看,精品课堂鼓励学生拓展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锤炼担当进取品格,涵养家国情怀,为老师们提供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动案例,丰富了涵育路径。

☉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