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两则“卖荔枝”的新闻见诸报端。同样是在漳州,同样是卖荔枝,“吆喝声”却大不一样。
一声吆喝,来自中国(福建)荔枝龙眼产销对接活动上。一位东莞代表,无不自豪地展示荔枝新品种,现场吆喝起岭南荔枝“八大天团”。一问价格,1公斤“冰荔”能卖600元,“岭丰糯”也能卖到几十元。总之,越贵越好卖。
另一声吆喝,来自漳州荔枝主产区漳浦。今年适逢荔枝产量的“大年”,加上荔枝品种多是“老面孔”,满树荔枝一度成为果农“甜蜜的烦恼”。当地各级干部四处奔走联系企业,用“吆喝声”为村民的荔枝找销路。所幸,在全县荔枝销售“保卫战”打响后,4万多吨荔枝销售有了着落。
尽管如此,对比这两声吆喝,还是感觉有些“酸涩”。一声吆喝主打“卖得高”,另一声吆喝主打“卖得出”。长安太远,只求心安。当卖荔枝不再需要“总动员”,那荔枝才能真正成为“心安的荔枝”。
不止荔枝。“鱼米花果之乡”总是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以蜜柚、柑橘、荔枝等为代表的漳州水果,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曾经的“金果子”成了掉在地上的“烂果子”、堵在农民心里的“酸果子”。
曾经的优势,不再是优势,“物华天宝”也不再是一地的特殊标签。当下,全国各地农业种植体系加速现代化,已经打破了水果种植“人无我有”的地域壁垒。例如:新疆已经可以种植香蕉、芒果、荔枝等南方水果,科学育种还能实现错峰上市、四季挂果等“你有我特”的非对称优势。
近几年,漳州在特色农业种植方面也崭露头角,四季龙眼、奶油芭乐、冬蜜黄晶果等一批特色水果迅速抢占市场,供不应求的同时价格还保持高位。但总体上看,各县区种植结构单一、科技研发投入少、新品种规模化种植面积小等局面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亟须走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希望这“两声吆喝”,加速我们破局的探索。 ☉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