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少老城区、古镇、古村落的发展陷入两难:要么在衰败中不能自拔,老屋倾圮逐渐消逝;要么在过度的商业改造中,把文脉弄得支离破碎。而在刘国沧老师领导的“打开联合”团队嵩口古镇保护活化行动时,我们发现,“废墟”里也能长出文化产业。 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的嵩口古镇复兴模式最大特点是,对身边平凡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地研发,运用新的实用理念解决身边的发展问题。在这里,端公庙改成电影庙,当代演艺和公共活动,与传统信仰在一个空间内同时并存无碍;旧民房通过改造,变成集住宿、轻食、零售等新业态,与培训、民俗为一体的复合空间,让老物焕新生。 漳州有许多古镇、古村、古建筑、古街区,或许也可通过文创力量,帮助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并开发出一系列产业,增加当地产业价值,减少保护工作的负担。作为文创工作者,不应局限于和冰冷的物质材料或符号载体交道,而需认真关照当地历史文化的第一现场第一手资料,越理解既有文化资源的因果,越有机会从中借力运用。当这些资源被重新利用并且创造价值之后,不仅能给当地民众带来收益和尊严,还会形成新的动力,促使继续把更多不被看好的资源“主动照顾”起来,形成一种长期的良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