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王辉 文/供图
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品性不同,花开的时节也不相同。冬天,气候严寒,万物蛰伏,并不适合花卉的生长开放,但梅花却在此时孤独盛开,表现出凌霜傲雪的精神。正因如此,古人对梅花才如此热爱,并留下许多与梅有关的藏品。今天,笔者就以几件藏品为例,聊一聊与梅有关的器物古玩。
有一种器型,叫梅瓶。梅瓶,是我国瓷器的一种经典器型。一般而言,它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因瓶口过小,只能插上一枝梅花而得名。正如近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所言:“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笔者的好友老谢收藏有一对明代的景泰蓝梅瓶,便保留了梅瓶的经典款式。不过,它的口略敞,颈稍束,口径5.7厘米,底径16.3厘米,高25.5厘米。在梅瓶表面,以掐丝珐琅的形式绘制图案纹饰,只见梅瓶周身布满梅花纹,另有蝴蝶纹作为点缀;在瓶肩上,有六处长命锁状开窗围成一圈,开窗内有缠枝花卉纹;在瓶的底部,有蕉叶纹。
有一种釉色,叫梅子青。梅子青釉,因青釉色如青梅而得名,它由南宋龙泉窑首创,被后世誉为“彰显青釉色泽和质地之美的巅峰之作”。清代时,瓷器的器型和釉色多仿古制,并尽可能追求形似与神似,因此对梅子青釉瓷也多有烧制。藏友李先生收藏的这只清代瓷鼎,便施以梅子青釉。它仿照商周青铜鼎的造型,方口,口上有方形双耳;鼎身亦为方形,四角有夔龙纹;下有四足,足为圆形。在鼎身,暗刻饕餮纹,使得这只瓷鼎看起来威严庄重,神圣不可侵犯。鼎长46.8厘米,宽29.4厘米,高58.9厘米,它既是对青铜鼎的仿制,又是对梅子青釉龙泉瓷的复制,因此显得别具一格。
有一种纹饰,叫松竹梅。在冬天时,万木肃杀,百花凋零,只有松树、绿竹和梅花仍保持顽强的气节,以不凋的姿态、长青的颜色和绽放的精神笑傲冬天,因此,松竹梅便被国人称作“岁寒三友”。松竹梅纹(或叫三友纹),也因此成为一种常见纹饰,成为器物主人自比自喻的象征。藏友闫哥收藏有一只明代的青花大罐,上面绘制的便是松竹梅纹。它敞口,短颈,丰肩,腹部略鼓,圈足,瓶口19.5厘米,瓶底23.8厘米,高33.7厘米。在罐身,青松苍翠,绿竹青葱,红梅绽放,绿竹、红梅、青松的枝干弯曲缠绕,分别组成“福”“禄”“寿”三字,寓意美好。
有一种杯口,叫梅花口。梅花杯,因杯口呈五瓣状,形似梅花而得名。在唐宋时期,口似梅花的梅花杯已经较为常见。到了明清时期,梅花杯多以梅花纹进行装饰。笔者收藏有一只制作于清代晚期的梅花杯,它为黄杨木所制,口开五瓣,呈梅花状;杯托镂空雕刻梅花纹,只见树枝绕生,朵朵梅花盛开,仿佛有暗香萦绕,沁人心脾。这只梅花杯长9.2厘米,宽7.2厘米,高10.4厘米。它木料上乘,器型优美,纹饰生动,包浆浑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黄杨木雕。
与梅有关的这些藏品,名称美好,寓意丰富,弥漫着中华文化的芳香,具有中国士大夫的风骨,洋溢着华夏儿女的精神。这也正是笔者喜欢与梅有关的藏品的主要原因。细细把玩之余,忽然就能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