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初昕 文/图
古徽州府址歙县,在过去就有“墨都”之称。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唐代的制徽墨大师李廷,所制徽墨名誉天下。到了明代,徽墨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徽墨到了清代已有登峰造极之趋势,其所用原料非常考究,制作过程复杂。一锭高质量的好墨,必具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渗,芬香悠久等特点。
清代康熙年间,徽州形成了胡开文、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四大家墨庄。制墨大家之一的汪近圣,为徽州绩溪人,原是曹素功制墨大家作坊里的一个墨工,后制墨大师曹素功外迁上海,其在绩溪的制墨作坊由于经营不善,渐渐衰败停业,而汪近圣利用先前在曹素功制墨作坊的经验,博采众长,又结合各家制墨合料配方,以自己的制墨经验又加之艺粟斋的技术与经验,很快就自立门户,独自开了一家制墨作坊。由于技术老道,质地优良,墨坊逐渐站稳了徽墨市场,兴旺发达,发展几年后,品质得到了行家的认可和推崇,在徽墨行业独占鳌头,后在徽州府城开设鉴古斋墨肆。其墨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与胡开文、汪节庵等齐名,一时购求之家咸以汪氏为最。有“今之近圣,即昔之廷”之誉。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六年(1741年)其子汪惟高曾应诏在清廷御书处教习制墨“法必宗于古,式必从其新”,所制皆“称旨”,因之声名鹊起。其高档墨中掺有珍珠、赤金、玉屑、犀角、麝香、冰片等贵重药物,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张书勋有诗赞曰:“歙县多名家,汪氏尤杰出,黄山千尺松,捣作隃麋质,轻烟细若雾,奇光黝如漆,上追唐李奚,父子相继述,珍重遍艺林,声华达帝室……”汪近圣的“惜如金”“圭璧光”“麝香月”“青云路”“金壶墨汁”等墨,成为一些人所喜爱之名墨。汪氏的集锦墨品种多样,制作精细。名墨有“黄山图”“新安大好山水”“御制西湖名胜图诗”“御制铭园图”等。可见当时他的作品已经超越艺粟斋的作品,并获得“制墨称旨”的嘉许。汪近圣鉴古斋的创业,可能在康熙后期,而“应诏入都”为乾隆六年。鉴古斋如果没有一定的影响,是不会有“应诏入都”的宠遇的,而这影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非短短几年可得到。当获得入选资格时,大概汪近圣年事已高,长子尔臧又主持着鉴古斋的业务,遂由次子惟高承担这一重任。按照这样的推算,鉴古斋起码已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创立应在康熙末年。他的《鉴古斋墨薮》是在“制墨称旨”之后所著。
我收藏的这锭徽墨呈船形,寓意学海无涯苦作舟。该锭徽墨长16厘米,宽4.8厘米,厚为3厘米。徽墨的正面落款:江西婺源收同治辛未嘉兴孙雪友鲍少筠等选烟合造“雨笏”松烟大墨,反面有螺青书“苏东坡云墨纳雨笏皆佳品也”;侧款“徽州汪近圣七世孙应三制”。徽州制墨大师汪近圣后裔子孙也都继承了前辈的制墨事业,质当超群,是一锭正宗老款徽墨,由于年代久远,徽墨局部出现了皲裂,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愈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