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观田家》形象地再现了惊蛰前后劳动人民开始春耕忙碌的景象。古人不仅爱将春耕入诗,还将其描绘在瓷板上,我的藏友便收藏了两幅这样的瓷板画。
一幅是清代晚期的农人春耕暮归瓷板画。但见东风轻抚,柳条依依,一位短衣打扮的农人身背斗笠,肩扛锄头。他一只手扶着锄头柄,一只手紧握着牛鼻绳,农人前方一头弯角老牛行进在庄稼地里。农人脚穿草鞋,腿上满是泥浆,老牛仰首平视远方,似乎也是精疲力竭。瓷画用笔简洁,线条流畅,清新淡雅,意味悠长。虽非名家所作,却不失为浅绛彩瓷画的佳品。
另一幅是民国时期的牧牛戏水图瓷板画。这幅瓷板画边缘用木框包围并加以装饰,上方还有个挂钩可以挂在墙上用于观赏。当中瓷板所画,一头大牛在岸上,一头小牛在溪中,大牛与小牛相顾动人。小牛似乎不愿起身,大牛回首俯视小牛,仿佛在娓娓诉说着什么。远处,青草萌发,枝头吐绿;近处,春花绽放,芦苇迎风摇摆,溪水幽静平缓,涟漪不起,好一幅初春时节的美景图。再看瓷板右上方题有两句诗 “儿长犊壮须尽力,岂惜辛勤供稼穑”。(元代张翥的《题牧牛图》)就不难理解老牛对小牛诉说的话语了:孩子长成牛犊强壮的时候要努力干活,难道害怕辛苦就不事生产了吗?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要抓紧,也可延伸为读书求学要奋进。
据了解,瓷板画是瓷也是画,是陶瓷工艺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瓷板画具有独特的细腻质感,它光滑平整的形式更显得高雅纯净。它不仅仅只是摆放在家里,还能挂在墙壁中欣赏。清末民初,瓷板画几乎是所有达官贵人家中必备的物件。晚清至民国期间,景德镇聚集了一大批画瓷板画的高手,最出名的便属“珠山八友”。瓷板画不像纸绢易受潮,比较容易保存,还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既满足人们崇尚古典的需要,又适合人们追求现代时尚的品味,所以至今依然市场广泛。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当前,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祖国大地之上,田间地头一片春意盎然,处处可见农户在希望的田野上忙碌的场景,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