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控新冠肺炎关键时期,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第一时间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出台工作方案全力以赴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全市各地粮储部门按照市粮储局的部署要求,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掌握情况到位、服务保障到位,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持续保障全市粮油市场库存充足、价格平稳、供应有序,全力以赴打赢抗击疫情攻坚战。
高效反应 组织到位
1月26日、1月28日,市长刘远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慧德分别带队调研粮油市场,要求各地做好保供稳价。市发改委成立以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粮储局局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粮油保供稳价应急工作小组,建立科室对口联系县区制度和每日报告制度。1月26日起,市发改委(粮储局)全员上岗连续作战,及时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疫情防控部署切实做好粮油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提出粮油保供稳价九项举措。成立仓储、加工、市场和后勤4个工作组,实行党员领导干部挂钩分片包干责任制,鼓励企业复工复产,组织粮食应急零售网点开门营业,千方百计多调粮、调好粮。2月8日,市粮储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控新冠肺炎期间粮油供应工作的通知》。2月14日,全市发改(粮储)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对我市粮食供应做了专题部署,各地各部门全方位构建市、县、镇、企的粮油保障网络,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应急准备 预案到位
疫情发生后,市发改委(粮储局)第一时间制定粮油保供稳价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可立即启动预案。对全市各应急加工企业和超市库存大米、销售价格及进货渠道等情况深入开展调研,掌握准确信息,采取措施有效保供稳价。要求各粮食企业主动与产区联系,引粮入漳稳定粮源。14家大米应急加工企业1月30日前开工生产,云峰米业、兴浦米业等企业于1月26日下午就开工生产保障供给。协调农业、交通运管部门为粮企办理《疫情防控应急物资运输通行证》和《漳州市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绿色通行证》等证照累计163份,物流全面恢复后,加大引粮力度,保障市场持续供应。
有效应对 监测到位
市发改委(粮储局)加强粮油价格监测,要求各个粮情测报点密切关注价格动态,坚持每日一报,随时掌握粮油市场购销和价格变动情况,及时掌握全市粮食应急供应网点销售、进货渠道情况。自1月26日以来,该局累计派出99批次487人次,对全市69家粮食加工企业和配送中心、供应网点进行“地毯式”实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市粮食动态,确保应对突发状况反应迅速、处置及时。2月12日,全市17家大米应急加工企业全部复工,216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有213家正常营业,各应急供应网点货源充足、价格平稳。
正确引导 宣传到位
1月25日,我市出现一些关于粮油可能供应紧张的谣言。对此,市发改委(粮储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在福建日报、闽南日报、漳州电视台等媒体上及时辟谣,通过采集粮食储备库、加工厂粮食库存图片视频,直观正面引导,让群众信服。漳州新闻网微信转发的《漳州市发改委(粮储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维护大米等粮油市场秩序稳定的通告》点击率突破10万+,有效消除谣言影响。指导各地发布辟谣信息,组织工作人员到超市、乡村进行政策宣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粮食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标杆作用,引导8家粮食龙头企业向社会承诺保供应、不涨价,向全市粮食企业发出倡议书,号召自律诚信守法经营。
强化联动 服务到位
去年,我市结合现代化粮库建设,建立“市级质监站-县级质检中心-储备库化验室”三级地方储备粮质量内控体系,新建1250平方米的市粮油质量监测站,采取站库结合、站点结合等方式建立11个粮食质量快速检测点,有效提升应对疫情粮食质量出入库检验监测能力。各级粮储、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粮油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散布谣言、囤积居奇和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全市粮油质量监测机构进一步加强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服务。1月26日以来,市粮油质量监测站累计组织粮油质量检验检测5批次13人次,对11家粮油经营企业的粮油质量进行抽检,让广大群众吃上放心米、放心面、放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