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文化走廊

“文化名人联手振救实体书店”之思

⊙许民彤

近期,笔者看到了许多实体书店在疫情危机时期,寻求拯救、突围发展的新闻。

我们刚刚经历的这段疫情时期,不少实体书店面临经营困难,甚至是雪上加霜。为了化危为机、危中寻机,一些实体书店开展了一系列的“花式”营销,有的书店选择“直播带货”;有的开网络书店,拓宽销售渠道;有的打造线上App,启用微店;有的请网红作家“直播带货”,拉近线上线下读者的距离;还有的上线外卖,让读者同时拥有书香和饭香。据报道,山东、北京、上海等全国多地的书店纷纷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合作,开通了外卖服务……

危机中的实体书店,该如何生存、该向何处去?为经营者、业界、网友和读者所牵挂。但是,近日“毕淑敏、白岩松、马未都……众文化界名人联手振救实体书店”这样的一则文化新闻(见2020年4月17日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还是引起了广大网友和读者的关注。

这则新闻报道说,由央视名嘴白岩松牵头、同毕淑敏、刘震云、池莉、严歌苓、单霁翔、马未都等30余位作家、文化界人士一起联名号召振救实体书店,他们发出倡议,“不要让实体书店永远消失!”“一间有品质的书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失去书店的城市无异于失去灵魂。作为爱书人的精神堡垒,它们为读者提供的阅读和互动空间,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一些近年来逆势奋起的独立书店,更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让步履匆匆、身心俱疲的都市人得以徜徉书海,驻足停歇——它们不该就此与我们告别。作为内容创造者的我们,无法置身事外。”后续的行动是,这些文化名人将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走到读者当中去,用实际行动帮助实体书店重聚人气,渡过难关,以此来推动并见证读者与书的久别重逢……

我们知道,相对电商而言,实体书店的优势原本在于为读者提供阅读和互动的空间,以及一系列生活美学、阅读艺术的体验。而这次疫情却极大地削弱了它们的线下文化的聚集功能。人们对公共场所聚集空间感到担忧、恐惧和排斥,这直接导致了对图书的消费需求呈现断崖式下降,更别说读者走进书店参加活动。

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各民营、国营连锁书店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有些书店甚至资金流断裂,不得已关门裁员。

据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调研组的统计,参与抽样调查的1021家实体书店中,有926家暂停营业,占比达90.7%。停业期间,许多中小型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高额的店面租金、管理费用和员工薪酬让停业期间的书店不堪重负,同时又产生了图书积压、物流不畅、库房封库、货款赊欠等一系列问题。虽有的逐步恢复营业,但短期内的经营预期并不乐观……

这些年来,在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文化界、读书界关注书店生存状况的报道。在当下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店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瓶颈和困难,有的步履维艰,经营困难;有的出现危机,前途未卜;有的无法生存,面临倒闭;有的改头换面,转型发展……

而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大量的实体书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有经营方面的、有资金方面的、有读者阅读方式变化方面、有图书消费需求方面……面对特殊时期如此条件的复杂以及生存的艰难,作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传统书店或者实体书店,真的是在面临着一种“哈姆雷特式拷问”和抉择。为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生存下去,必须在经营方式的转变、寻求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营销上主动出击、贴近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探寻多种阅读推广推介方式等方面,进行文化和生存的“突围”,寻找新的途径,寻找新的天地。

书店与城市、阅读与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的、精神的、气质的联系,书店是城市的“精神绿地”,是人和城市的“灵魂栖息地”,这已越发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这次文化界众多文化名人联手呼吁“振救实体书店”,让我们看到了实体书店面临的危机已刻不容缓,但我们也相信,在危机中实体书店更存在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契机。

“振救实体书店”,众多文化名人在行动,我们每一位读者该怎样行动呢?

闽南日报网址:www.zzxww.com 管理员信箱:mnrbjsb@163.com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内容纠错:0596—2598915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