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戒毒人员经历两年强制戒毒后,生理上已经戒了毒。他们复吸,是因为心理上的毒戒不掉。
“吸毒人员出来以后,他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工作,家人、朋友对他们的态度也变得不一样,他们会感到无助、茫然、脆弱,这时,就很容易和以前的毒友又走到一起。”社工黄亚炉退休前,是芗城公安分局的一名刑警,以前的工作中接触过不少吸毒人员,十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于是,社区戒毒工作中看似很常规的谈话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个戒毒人员每个月到社区戒毒工作站报到,社工都要与他们谈话。表面上看,谈话只是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鼓励他们积极健康生活,但实际上,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如何取得戒毒人员的信任,让他们对社工敞开心扉说实话,社工们都要费不少工夫。“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工作情况,吸毒的原因,与父母家人的关系等等,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订谈话计划。”黄亚炉说。
“刚来的时候,找他们谈话,他们大多态度敷衍。我们就要有耐心,根据每个人不一样的情况,找准切入点跟他聊,慢慢赢得他们的信任。”黄亚炉介绍,曾经有名戒毒人员阿东(化名),因二度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他虽然有戒毒的想法,却时常有毒友纠缠诱惑他。在一开始的谈话中,他态度冷漠,不肯跟社工说实话。有着多年刑侦经验的黄亚炉“嗅觉”特别灵敏,他在谈话中捕捉到一个信息:阿东似乎很在意妻儿。黄亚炉便从这一方面入手,与阿东聊他妻儿的生活及未来,深深触动了阿东的内心,也坚定了阿东戒毒的决心。
社工们的谈话对象不只是戒毒人员,还包括他的家人、亲友。“大概是在三年前,一个才15周岁的女孩子,还是学生,看上去很乖巧,跟同伴一起玩被拉下水,第一次吸毒就被警方抓到,因为还不到拘留的年龄,就被带过来社区戒毒。当时孩子还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吸的冰毒的危害性。正当我们要教育她时,她父母赶了过来,一个巴掌扇过来就要打孩子,我们赶紧劝住。这时,除了教育孩子,和父母沟通同样重要。”肖三耳把孩子的父母请到另一间谈话室,让他们先把情绪控制下来,“孩子正在叛逆期,最重要的是引导,这个时候她知道自己犯了错,却不知道这个错误的严重性,你们回去一定要多关心她。如果父母亲都不能给她机会,还有谁给她机会……”在肖三耳的劝说下,这对父母感到愧疚,称自己平时对孩子关心太少。而孩子在另一位社工的教育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当场嚎啕大哭起来,正当她担心要如何面对父母亲时,她的父母已经想通了,上前轻轻地抚了抚孩子的头。
“经常有父母、丈夫妻子、兄弟姐妹或男女朋友陪同戒毒人员过来报到,我们也要和他们一一谈话,除了进一步了解每个戒毒人员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家人、亲友多关心、鼓励他们,让他们恢复信心,真正从心理上戒毒。”肖三耳说。
☉本报记者 周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