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1632年)一月二十四日,黄道周上疏劝崇祯皇帝“小人勿用”,影射权臣温体仁。龙颜震怒之下,黄道周被削籍为民。这是崇祯继位后,黄道周第二次因直谏惹恼了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皇帝。
第一次是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被捕下狱事件震惊朝野,连累次辅钱龙锡。满朝文武皆知钱龙锡被冤枉,却没有人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除了黄道周,他孤身为钱龙锡鸣冤,规劝崇祯不能乱搞株连、滥杀无辜。崇祯很生气,让他好好反省。黄道周非但没有悔意,反而一再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逐渐得到朝野舆论的支持,弄得崇祯很尴尬。最终没能枉杀钱龙锡,而黄道周却被停职了。
第二次的削籍为民,等同于今天的“被开除出公务员队伍”。
二月初九,黄道周挂帽出东门,携家眷离京。黄道周沿着运河南下,还乡沿途游山玩水。五月初三至初五,在南京观象台测量日晷。六月,留蔡玉卿母子于南京,携两仆西溯长江,游牛首山、池山、齐山、九华山、浮山、湖口、庐山。既自庐山还,黄道周到常州寻好友郑鄤,恰巧遇上徐霞客。盘恒数日,黄道周告别郑鄤,告别常州,同徐霞客游历太湖。他七月初七致信杭州的学生曹振龙,安排蔡玉卿母子暂到杭州落脚。
算来这是徐黄两人的第三次会面。徐家世居江阴,徐霞客走出家门,沿水路便可直达太湖。太湖又名五湖、笠泽,烟波浩渺,古有 “三万六千顷波涛”之说。湖中大小岛屿错落,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洞庭七十二峰”。徐霞客雇了一条小船,驶入湖中。离岸渐远,四望空阔,真是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黄道周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如画的风景让人安适,也让人省思。他于是联想到范蠡助越王勾践报仇复国,功成身退与西施归隐太湖的故事;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暮霭苍苍,一叶扁舟消失在垂柳深处。黄道周、徐霞客游太湖兴尽而返,路过苏州,夜宿石湖旁的楞伽山。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临歧之际,两人灯下赋诗。行将离别触发了两人的身世之感,他们乃以 “孤云独往还”为韵,各作五律五首。第一首落“孤”字,第二首落“云”字,第三首落“独”字,第四首落“往”字,第五首落“还”字。
徐霞客诗先完成。全诗如下:
秋空净无极,兀兀片云孤。
不与风同驶,遥令雨自苏。
卷舒如有约,尺寸岂随肤。
我欲神相倚,从之径转无。
为霾并为电,弥天总是云。
谁能绘霄汉,了不作氤氲。
捧日开朝霁,飞霞散夕曛。
此中无一系,何处着纷纷?
出岫何幽独,悠然扬碧空。
遥分秋水影,忽度夕阳风。
长天不留迹,冷月若为容。
归宿应何在?崆峒第一峰。
彩霞竟何往,苍狗自徜徉。
出没千峰迥,夷犹一壑长。
鹜飞难作伴,龙跃岂相忘。
不待为霖日,方令天汉章。
卷舒有妙理,谁云倦始还。
垂天宁幻态,触石岂无关。
神远群俱涣,情空迹自闲。
始知能体物,造化掌中删。
第一首,“孤”字是诗眼。“不与风同驶,遥令雨自苏”,云是那么的高蹈独立;“卷舒如有约,尺寸岂随肤”,云又是那么遵从自我的价值。显然,这里的云已注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带有人格化的特质。孤云既是徐霞客自己的化身,丈量名川大山、云游履迹无定;也是徐霞客眼中黄道周的清高形象,卓然独立、不趋时流。“我欲神相倚,从之径转无”,言精神一契,身影难随,笃友客里相逢,此番良晤就此别过。
第二首,前四句写雨前景象,云气塞空;后四句写拨云见日,阴转晴明。咀嚼该诗,其中自有徐霞客对黄道周的殷殷宽慰。黄道周触犯龙鳞,被削籍,处境可谓“为霾并为电,弥天总是云”。他寄望挚友来日东山再起,“捧日开朝霁,飞霞散夕曛”,同时以禅宗的“缘起性空”劝勉黄道周远离烦恼,莫计较一时的得失。
第三、四首,诗意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云无心以出岫”化出。“遥分秋水影,忽度夕阳风”写两人乍逢又别。“长天不留迹,冷月若为容”写雪鸿泥爪,人事无常。“鹜飞难作伴,龙跃岂相忘”言海内存知己,天涯常惦念。“不待为霖日,方令天汉章”言黄道周的忠耿青天可鉴,无需等到朝廷为其“平反”正名,反映出徐霞客的知己之情。
第五首借云之淡泊超然以申心志。末两句“点睛”,言从云所获得的感悟:若人心能洞察事物的微妙,则透过世间万象的表象,删繁就简,许多问题也就易于化解了。“体物”,摹状事物。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也是徐霞客临别时对朋友的赠言勉励:希望黄道周以平常心对待人生中遇到的坎坷。
徐霞客这五首五律纯以神行,一以贯之,黄道周读后 “喜其词意高妙,备极诸长”,并誊录纪念。
“共赋孤云独往还”,黄道周当时也写有五首五律,惜已亡佚,我们目前见不到了。不过,作别徐霞客之后,黄道周某日依照徐霞客这五首诗的原韵,“和诗”一组寄给友人,“灯下依韵和徐振之(徐霞客,字振之)孤云独往还之作,并书请正,不能如振之之体物备妙也。弟道周再识。”黄道周和诗如下:
野水笑人旷,深秋知客孤。
江枫催雨老,渔火报灯苏。
家计分浮梗,乾坤动剥肤。
柴桑行可觅,能得隐邻无?
笠泽无停棹,杖头不系云。
帆随风意致,山与梦氤氲。
古洞扃幽户,残崖倒暮曛。
每逢巢鸟尽,萝月想缤纷。
不忍閟幽独,因思别凿空。
闲过长喙峡,戏织打头风。
绝壁三分篆,坚匏五石容。
心知无一可,更上最高峰。
虚逃无所往,白醉此商羊。
古迹有代谢,时人空短长。
同心宜送远,得句偶难忘。
昨夜蒹葭月,又涵霜露章。
何处不仙峤?长游已大还。
猿鱼新换径,虎豹久迷关。
天纵几人逸,生扶半世闲。
楞伽言语外,别寄与谁删。
第一首起篇两句,黄道周就给出一个寥落的自画像。一个“笑”字是自嘲也是自宽;一个“孤”字是热闹边缘的阑珊风味。“深秋知客孤”,应理解为“孤客知秋深”。秋在自然为时令,在人心为离愁。“乾坤动剥肤”一句指被削籍一事。“剥肤”,语出《易·剥》:“剥床以肤,切近灾也。”谓灾祸近身。“家计分浮梗”一句指黄道周一路携家南归。“浮梗”,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喻飘流无定。“柴桑行可觅,能得隐邻无?”黄道周自问:此行我寻觅到陶渊明那样的高士,但我能同他归隐,比邻而居吗?陶渊明故里在柴桑,故“柴桑”指代陶渊明。显然,诗将徐霞客比作陶渊明。而比邻而居是心向往之的念想而已。
第二首,黄道周追述与徐霞客同游太湖一事。 “笠泽无停棹,杖头不系云。帆随风意致,山与梦氤氲。”景随船动,湖山逶迤的画面在记忆深处徐徐展开。黄道周想起随徐霞客探幽涉险,“古洞扃幽户,残崖倒暮曛”;想起秋江泊舟的朦胧夜色,“每逢巢鸟尽,萝月想缤纷”。
第三首,黄道周写别后途中对徐霞客的思念。首联说一人难忍孤寂,在离别的路上想起挚友。 “閟”,同“闭”。“因”,于是。“凿空”,开通道路,此指路途。唐徐彦伯《胡无人行》:“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颔联想象徐霞客路上的情景。长喙峡,像鸟嘴长长的峡谷(疑或指地名,待考)。打头风,指逆风。颈联转到自身沿途所见:那像古篆字形曲折陡峭的绝壁、那可容纳五石、形如葫芦的岩洞。尾联说心中颇少欢悰,于是登上高处,回望友人远去的身影。
第四首承接上一首,转入议论和抒情。首联说何处能逃避世俗呢?举杯消愁,喝醉了且像商羊般纵情起舞吧。 “白醉”,浮白酒醉,即喝酒。“商羊”,古代神话中一只脚的神鸟,每当大雨到来之前便会翩翩起舞。颔联感世事之兴衰。“代谢”,新旧交替。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短长”,短处和长处,是非。颈联说知交虽远隔天涯,但酬唱让心意近在咫尺。“同心”,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得句”,诗人觅得佳句。唐贾岛《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尾联寄思怀远。“蒹葭月”,芦苇深处的月色。“涵”,包含。“霜露章”,典出《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第五首再次点明自己与徐霞客相知相契。首联谓自己世路已惯,身处何处都觉得泰然。更何况长游归来,已近家乡。 “仙峤”,仙山。唐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颔联上句说南归一路猿鱼作伴,意指放浪山水;下句说朝廷局势波谲云诡。“虎豹”,天庭去的重门有虎豹把守,喻凶暴残虐的弄权之臣,典出屈原《招魂》:“虎豹九关,啄害天下人兮。”颈联点明对徐霞客的赞誉。上句说上天赋予徐霞客奇才,高逸脱俗;下句说徐霞客好旅游,足迹半天下,消受了半世清闲的福分。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的“霞客”别号是陈继儒取的,黄道周也曾为其取别号“霞逸”,可惜没有流行开来。这里的“天纵几人逸”是颇高的评价。尾联说和诗用文字,然而文字之外还有我们彼此精神的契合。这句由追忆两人曾宿楞伽山想到佛教的楞伽经典,借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意表达对徐霞客的思慕。
黄道周这组和诗未落纪年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是写于此次削籍南归的途中,从第一首的 “深秋”判断,诗应完成于崇祯二年(1629年)的十月。当时,黄道周携家眷正循浙、闽沿海入乡。当他们抵达漳浦北山墓庐,时已入冬。
徐霞客收到黄道周的和诗,难免又挂怀起老友。隔年秋,徐霞客第三次入漳,专程探望黄道周。这是徐黄两人的最后一次会面,此不赘述。
徐霞客珍视黄道周的墨宝,美誉其字画“为馆阁第一”。若非徐霞客收藏并请人碑刻,我们今天或许就读不到徐霞客所赋“孤云独往还”诗及黄道周后来的唱和诗。徐霞客生前将其交游得来的学者朋友的墨迹精品勒石保存。在晴山堂碑刻中有黄道周三件书法作品。这两件诗作是楷书,写得精、刻得也精。 如今,当我们试图藉《晴山堂法帖》里这两件小楷重返历史现场已不可能,我们只能隐约望见千里之外的太湖斜晖脉脉:过尽千帆皆不是,闲云一片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