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是灿烂的阳光和骇人的热浪,远处传来了街道的喧嚣,菜贩子的叫卖声和汽笛的鸣叫。门在我身后“砰”的一声合上了,隔绝了那个充斥着冷空气的、舒适安全的小小的私人空间,我知道我已踏入了公共区域,一个充斥着人和物,人们互相协调共存的世界。
走出小区,马路上缓慢流动着由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组成的早高峰“泥石流”。卖花的、卖菜的、卖便宜衣服的、卖苍蝇贴的小贩把摊摆在路旁,摊上的喇叭声此起彼伏,音量不是很大,听起来却有锣鼓通天气势。人行道上,几个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在不远处一条汽车进不去的安静岔道上,一个环卫老爷爷驾驶着一辆颤悠悠的环卫车,车子所带有的自动扫地功能正不紧不慢地清扫着道路上的落叶。
走到公交站台,当早高峰“泥石流”散去的时候,我等来了我要搭的公交车,目的地是在龙文行政服务中心对面的一个文化中心。车上的人很少,在投完硬币后我找了个舒服的位置坐下,在驾驶员座位旁都有一个透明的挡板,那是在出现了多起乘客袭击驾驶员的新闻后装上的。
到了终点站,这里远离了市区,空空荡荡的道路显得此处异常偏僻。在文化中心建筑群对面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早已开始一天的劳作。我进了文化中心里的图书馆,在借阅室挑了本书,进了自习室。
自习室很静,已经有了好些人。他们有的是和我一样来这儿看书的,有的带着电脑来办公和学习。我的对面坐着一个漂亮的大姐姐,桌上摆着平板电脑和厚厚的笔记,我看到她从自习室的存储柜中取出了一个大靠枕和小电风扇,一看就知道是这里的常客。在邻桌有一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愁眉苦脸地在妈妈的监视下写着她的暑假作业。有家长带着更小的孩子来这儿借书,有时小孩高声叫嚷,家长便急急忙忙地制止,说:“不要吵,大哥哥大姐姐在这儿看书呢。”
中途路过休闲阅读区,意外地发现有个女生正在和一个男生接吻。在稍晚些的时候,听到了楼下传来了悦耳的唱歌声和小提琴的伴奏,看到楼下的告示才知道,今天这儿有一个教师合唱团举办的巡演活动,穿着长裙的合唱团员正在一楼的大厅排练。
十一点三十分,我离开图书馆,去搭了十一点四十分发车的B13,公交车的驾驶员仍是早上带我来的那一个。公交车发动了,它将开过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到热闹的市区,到小区前的公交站台。我将再次踏进家门,回到我的私人小空间。
点评:随着小作者的脚步,读者仿佛跟着她走出家门来到街市,搭上公交车,到图书馆一游,然后回家,描述的细节画面感强,且随着环境的切换,“公共”意识也体现其中,布局巧妙,语言流畅。
(指导老师 高良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