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视觉中国

七彩绳里的挂念

许阿秀教孙女编制彩绳 游斐渊 摄

把祝福和挂念缠绕进彩绳里 游斐渊 摄

许阿秀把编好的彩绳送给邻居 游斐渊 摄

给孩子系上七彩绳 游斐渊 摄

在老厝的门口,专属祖孙俩的时光静谧而美好。 游斐渊 摄

白、黄、红、绿、黑、蓝、橘七种颜色的棉线,有了手指和绣针的默契配合,在层层缠绕、股股相结中,就成了一条有漂亮花纹的彩绳。忍不住拿起,往手腕上一搭,属于小时候的端午记忆便瞬间回流,不禁心生惊喜。

“这叫七彩记性绳,是端午节特地为小孩子编的。”创造这份小惊喜的人,叫许阿秀,今年75岁。每年的端午前,为自家孩子、邻里乡亲编制七彩绳,便成了她的节日专属。“这七种颜色是吉祥色,寓意纳吉辟邪。你看这彩绳上还有布袋、肉粽、茄子、鸡心这些吊饰,就是寄寓长辈对孩子好记性、会读书的期望。”

这个传统习俗,没人说得清流传了多少年。但自打许阿秀还是个七八岁小丫头时,关于端午的许多记忆,就萌芽在老家浦南香坂村的那条小巷子里了。

许阿秀的外婆是当地的手工能手,绣花、裁剪、绣万字等样样精通。母亲传承外婆的手艺,也精通手工。许阿秀从小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对手工活有浓厚的兴趣,“我那时候经常坐在妈妈身边看她编织东西,很喜欢,自己也跟着做。”凭着天资和悟性,加上耐得住性子,她很快就能独立绣花、编绳。“家里兄弟姊妹多,妈妈很忙。端午节要到了,没空给我做新衣服,我就自己做。”要强的许阿秀最后还真琢磨出一件上衣来,虽然粗糙,但穿上还挺合身,“我那时候才9岁哦。”

一晃几十年,那个搬着小板凳在巷子里自己缝缝剪剪的小姑娘,当了妈妈,做了奶奶,还依然放不下手中的针线。每年端午节前一个月,她就开始编“七彩记性绳”。即便编一条彩绳就要花一个小时的工夫,但许阿秀依然坚持把这份最质朴的祝福送给身边人。“亲手做的意义不一样!送给孩子们的彩绳,是把感情也编在里头的。”许阿秀摸着彩绳上的花纹说道。

现在,许阿秀时常义务教身边的人学习编制七彩绳,她希望年轻人也能感受到这个传统手艺背后的意义。“学的人不少,但坚持下来的人不知道多不多。”孙子、孙女也常常当她的“观摩嘉宾”,许阿秀笑着说,“就是学习的劲头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那么强。”

是啊,或许孩子的世界现在还容不下这样的“慢条斯理”,但记忆总不会骗人。当你再想起依偎在长辈身边,盯着她的指尖一丝一缕往来交错的时候,那个场景便是日后给予我们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定心丸。

⊙张 旭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