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非服务》不是生硬的高头大论,而是厦大附中姚跃林校长既扎实又生动的教育手记。姚跃林既认为写作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又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因此,在学校网站上设立“教师博客”栏目以鼓励教师写作,而自己也身体力行,这便有了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这本书。事实上,这已是姚跃林相关题材书籍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为《安静做真实的教育》与《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这部主要收录的是其近三年来所写的教育手记。
本书59篇分为三编“教育即信仰”“教育即陪伴”“教育即幸福”,但正如作者序中所言,三编“表面上看各有侧重,但其实质本无区别”。而无论哪一编,无论是“附录”还是“序”“后记”,姚跃林试图呈现的都是他的办学理念、教育情怀与厦大附中校园故事。
姚跃林是如此善于记录故事并讲故事,以至于他已毕业的学生在各地观看附中十周年校庆讲座直播时说:“我们就是来听故事的。”当然,姚跃林不止就故事讲故事,他总是能从这些故事当中
引发出办学理念与教育方式的探讨。
他从与学生同乘公交车学生让座的行为谈到养成教育:“让座乃芝麻小事,但君子风度或绅士风度可于兹养成。事实上,一切惊天动地的教育大事皆可化简为芝麻小事。”(《我和学生在公交车上》);他想方设法满足少数学生迟放学又想吃稀饭的要求(《“我想吃稀饭”》),保证师生无论夏冬季都可以吃上热乎的饭菜(《不是天热就可以吃凉菜》),因为他始终秉持“教育无非服务”的信仰:“故服务者不能止于将心比心、有同理心,己所不欲还不能简单施于人,还要细致入微、主动替被服务者着想。”他由那位遗憾因建起了不透明收碗间而无法在放餐盘时再向收碗阿姨微笑道谢的女生的故事谈到“教育的本质”(《为了让百分百的学生都“绅士”》);他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够用一生的时间来复习在附中所学的那些被应试暂时‘尘封’的更有价值的知识”,因此特别记下自己向那位毕业典礼后找他签名男生致意的故事——这位男生曾经在年级出外踏青时一直站在“陷阱”处提醒路过的同学小心(《当毕业典礼的大幕合上之后》)。他也为教师生病能第一时间向他求助感到高兴,因为这“说明他信任我”(《早晨的一个电话让我幸福一天》);他也感动于那些专注工作的附中教师的背影,因为他们陪伴学生成长,“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亲人般、朋友般的和谐关系”(《背影(一)》),是附中最美的风景……《教育无非服务》中的故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姚跃林也乐此不疲:“我一直在搜集故事,记录故事,回放故事。自然,我往往也是故事中的‘人’,我从故事中体会到了教育的价值,感受到了育人的意义。”
中国当前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当然是有大痼疾,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总是在分数与学生健康成长、多元发展之间左右为难。惟其如此,在阅读了姚跃林的这本书之后,我们越发觉得他办学理念的先进与坚持这一理念的难能可贵。
在唯考试论唯分数论的当下,姚跃林却坦然承认“存在一定比例的‘学习无能者’”(《你必须习惯孩子是“最后一名”》),“百分之五十的人注定与‘211’‘985’无缘”(《“要命的分数”》)。他提出“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中秋望月及诗意体验》)的主张。他教育学生“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君子有终身之忧》)。他要学生们把“必须”当成学习的动力(《必须是唯一的动力》),但也告诉他们要用好手中的选择权,因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好你的选择权》)。他“努力为全体学生提供基本共性前提下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推出“丰富的校本课程”并大力开展“选课走班”“社团活动”“午间加油站”这样拓展学生视野并满足他们个性化追求的活动(《午间加油站》)。他希望师生在校园中能够“谈着或做着做题以外的事”,因为“做题不能是生活的全部,考大学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他希望学生“应当在适宜的时间开始对人生更多情感的体验和其他人生必修科目的训练。”(《稍稍有一点诗意地栖居,可以吗?》)他带着学生中秋望月体验诗意,他跑去找别人收树枝只为了要让学生能再次体验篝火晚会的快乐,他与学校“形影”不离,也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他“坚定地认为,校园应当是诗意的存在。”
姚跃林称自己以上的这些追求是理想主义者的行为,他的博客也因此题名“理想国”,但我以为正是他对人性与教育的现实有着极清醒的认识才会做出这样的教育选择。相比较众多逼孩子一定要考高分的家长与教师,姚跃林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人生是不完美的,每个学生的个性也都有差异,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并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帮助他们找到快乐与幸福。这也是姚跃林在“附录一”中所写到的“教育无非服务”的真谛:“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而面向本质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全面服务于人的成长。”
我们当然都明白,在今天办这样的教育有多难。所幸的是,姚跃林以他的“宗教情怀”,以他“专业”的管理能力,以他的魄力办到了。他既有理想主义者的激情,又兼具现实主义者的实干。“既有高远眼光,又会踏实做事”是同事对他的评价。
这本《教育无非服务》中的每一个篇章都是姚跃林既理想又踏实的追求。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读到这本书,并从而反思、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
校园诗意的存在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