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四都镇西梧村的生蚝香名远播。
肥美硕大的蚝肉被炭烤出汁水后,撒上蒜蓉、葱花,入口鲜甜爽滑,让人唇齿留香。
每年集中上市季,总有许多外地食客不辞千里赶来尝鲜。一辆辆的客车、货车交错开出,一群群游人熙熙攘攘,小小的渔村热闹极了。
“今年又是丰收年,现在的日均采收量达2000多斤,外地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养殖户吴鑫宏乐得合不拢嘴。
从曾经“路颠、水咸、人人嫌”的“后进村”,到如今人均年收入翻了两番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西梧村究竟是如何用6年时间实现振兴蜕变的呢?这一切,还得从一颗生蚝说起。
环境整治 蚝肉由苦到甜
处在咸淡水交汇区的西梧村海域,温度适宜、饵料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蚝养殖条件。
但在6年前,这里出产的生蚝并不被外界认可,一度滞销到一颗也卖不出去。“究其原因,除了养殖小、散、乱导致品控不佳外,最关键的是脏。”西梧村党委书记吴志雄告诉记者,生蚝对水质要求非常严苛,污浊的环境不仅会减缓蚝体生长,还会导致蚝肉发苦。
而彼时房前屋后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路旁沟渠内曝晒恶臭的海鲜残壳、下雨天到处横流的各类污水……几乎个个都是生蚝养殖的“致命杀手”,不仅极大阻碍生产,也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统统都得治,而且得彻底治、狠狠治。”当时刚选上村书记的吴志雄决心重拳出击。
仅仅3个月,投资85万元的垃圾处理场被迅速建起,能日处理生活垃圾近30吨;不到半年,全镇第一个雨污分离工程“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厂”在西梧顺利投产,管网覆盖每家每户,排放水质可达国家一级A类标准。
同时,日清运、户消杀被写进村规民约,护海域、防违建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很快,屹立多年的“垃圾山”与腥臭味一道销声匿迹,西梧村环境焕然一新,水清而蚝肥。
“村里还把被圈地霸占多年的4800多亩近海滩涂地全部收回,通过公开招投标进行统一养殖管理,并请渔业专家进村现场授课,帮大家提高生蚝品质和产量。”在村民吴鑫宏养殖场的生态吊养棚架下,经专家指导选育的“西梧珠蚝”不仅成熟期缩短、产量增加,还保持个大、汁多、肉甜等特质,非常受市场欢迎。
除了珠蚝,村里特有的“大梧蚝”也在2015年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哪怕只用清蒸做法、不放任何佐料,其汁水自带的咸味都能完全呈现出原汁原味的鲜甜。”特意从广州来西梧进货的黄骏博将生蚝贝壳里的汤汁一口饮完,仍意犹未尽。
技术升级 蚝壳变废为宝
在西梧村投资150万元新建的牡蛎加工中心里,每天都会有近400位村民集中进行生蚝开壳取肉工作,日产壳量超50吨。
这么多的蚝壳要怎么处理?
“早些年,村里人会把它们烧制成白壳灰,用来粉刷墙壁,但烧制过程易造成空气污染。后来也尝试过把蚝壳烘干、粉碎成饲料添加剂等初级产品,但由于利润低、销路差,这些加工厂最后都相继关停。”村民吴解平告诉记者,挖坑掩埋、倾倒入海、随地堆积成为大部分蚝壳的归宿,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亦让人头疼不已。
4年前,西梧村经过多次洽谈对接,将国内最大的生物质土壤调理剂产销公司——福建省玛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村,通过回收蚝壳制成生物源土壤调理剂,成功实现对废弃蚝壳的二次利用。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