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美自古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回望历史,这块热土演绎了无数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在1932年至1949年的革命斗争年代,多少角美儿女活跃在田里中共地下交通站、水下红军桥、厦鼓战役支前船队,一同为新中国的前程奔走,谱写了革命的伟大诗篇。
烽火连角美 全民皆兵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第二天红四军以及所属第十师、第十一师进驻角美、石美地区,前哨直达同安县灌口、原海澄县海沧(今厦门海沧区),与厦鼓隔海相望,威逼鹭岛。
帝国主义和军阀豪绅恐慌万状,日、美、英等帝国主义急忙调派二十六艘军舰开进厦门港,把炮口朝向漳码方向,并叫嚣:“必要时,水兵登陆占据厦鼓”。
1932年5月1日,东路军政治部在漳州广场主持召开纪念“五一”劳动节大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阐述筹款、扩军的意义。日军获悉后,公然指使水兵登上鼓浪屿“协防”,并且派遣舰艇载运和掩护一批反动军队,企图从江东桥登陆进行反扑,当即遭到我方驻防在江东桥一带的第十师三十一团部队的迎头痛击,给当时已把势力扩张到厦门海域的日寇以严重警告。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军挺进福建,追歼南逃的国民党防军,展开了沿海岛屿的攻坚之战。至9月底,迅速解放泉州、漳州等闽南地区,并攻取了角美、东屿、高埔一线厦门外围阵地,完成了对厦门三面包围态势。
1949年9月18日,地下交通员陈克绳、陈茂德获悉国民党刘汝明兵团增派一个旅的兵力驻防角美,立即向角美的田里交通站负责人汇报。当晚就由交通员毛清选护送吴朝明把这个重要军事情报送到大龄解放军联络站。1949年9月19日凌晨,解放军抢先占领田里村山楼顶小山峰制高点,占据有利地形,分兵四路,一路正面诱敌,三路侧背包抄,形成四面合围的态势。激战两个多小时,我军全歼了负隅顽抗的守敌,解放了角美。这次战斗中,3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光荣牺牲了。
渔民勇向前 中流砥柱
厦鼓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进行的大规模渡海作战,也是叶飞将军指挥解放福建的三大战役之一,对漳州、厦门乃至福建省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战前的船只准备,是渡海作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赢得海上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为此,“南台船管会”应运而生。
“南台船管会”的前身是横渡长江的船管大队。为了更好地配合解放军做好发动、征集船工,照顾船工家属的工作,才有了“南台船管会”的诞生。9月23日,人民解放军31军91师“南台船管会”在石美村南门大榕树下广场,召开支前动员大会,参加的渔民家属200多人。通过动员,使渔民进一步明确渡海解放厦门岛、鼓浪屿的意义,为漳厦战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1949年10月15日,成立仅22天的角美南台船管大队共组织106艘船只、180多名船工,奉命参与运送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91师271团渡海作战,攻打鼓浪屿,解放厦门岛。
以张水锦为代表的角美广大渔民踊跃支前、冒着枪林弹雨,摇船参战。为了保障船只和船工的安全,部队把已征集的船只全部转移到石美港口那片红树林中隐藏起来,只有夜间11点才进行演习、训练,在连续20多天的演练中,支前船工教解放军指战员练习游泳、划船、驶帆、掌舵等技能,解放军指战员则向支前船工传授战时常识和作战技能,为厦鼓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杰出贡献。
胜利的赞歌 永垂不朽
1949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起解放厦门、鼓浪屿的战役,渔家的百姓与解放军携手作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篇。在这场战役中,角美渔民船工共有27人壮烈牺牲,被授予“渡海第一船”“登陆先锋”“坚毅英雄”等多面奖旗,记特等功1人,一等功30人,二等功21人,三等功63人。
在闽中、闽南游击队和沿海渔民的领航下,十兵团主力扬帆挥桨,分别从北、西、东北三面直插厦门岛。17日上午11时,厦门全岛宣告解放。漳厦战役的胜利,彻底宣告国民党在福建统治的覆灭,为福建全境的解放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