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大早,来不及和家人打声招呼,何德煌又急匆匆出门了。“有事找老何。”这句话成了漳浦县官浔镇乡亲们的口头话,大家碰上事儿喜欢找七旬老人何德煌诉说,而他也乐意为邻里做“公亲”,总能摆平事情,让双方都满意。
何德煌是官浔镇西北村人。年轻时,他种过田,养过猪,还当过自行车、汽车等修理工。成家之后,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前往广东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一干就是十年。“我于上世纪90年代返乡,与人合作,办了一家咸菜厂。”回忆往昔,何德煌侃侃而谈,那段时间,他把整个福建省走了个透,攒下了一些钱,也积累不少人脉。不过,因为子女多,后来他不得不待在老家,以便于照顾他们。直到孩子们个个成家立业,他年纪也渐大,才停办了咸菜厂,转而在当地的康庄大洋承包一些水田种水稻和甘蔗。
“近十年来,官浔当地的民事纠纷不少,经常听说有人要去告谁的状。”何德煌生于斯、长于斯,因为常在镇里各村跑动,每每听到街坊邻里发生一些矛盾纠纷,总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值得这样闹吗?”当别人有意无意向他说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何德煌常常这样说。如果发生矛盾纠纷的人是自己认识的亲戚朋友,他立马过去了解情况,然后耐心地好言相劝。因为他曾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懂得不少法律常识,说起话来井井有条,又很动情,所以,不少当事人愿意接受他的意见和建议。而为了更好地为邻里乡亲解决问题,何德煌平时学习各种法律文书,掌握调解的方法和技巧,对当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竭力促使事态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家都赞叹何德煌有了不起的“魔法”,能够让气头上的当事人冷静下来,而且把矛盾纠纷一一化解。何德煌非凡的魅力让官浔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叹服,于2013年1月正式聘请他为“人民调解员”,专职帮忙司法所的工作。“其实,我没有什么‘魔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调解纠纷时要换位思考,多些人文关怀,让当事人感动和认可,才能化解矛盾。”把上访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亲人,寻找切入点,取得上访人的信任,使上访人把调解员当成可以托付的人,当成自家人,这是何德煌多年来调解工作一直秉持的“硬道理”。
官浔镇溪坂村张某香的上访案,是当时漳州市唯一“三跨三分离”的上访案件。因上访,张某香家庭关系破裂,而她也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成了特困户。何德煌了解到此事后,前后4年,与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对张某香个人身体问题、家庭困难问题、女儿上学问题、丈夫工作出路问题等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并开展数以百次的劝导,使她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增强生存下去的信心。2016年8月份,张某香主动找何德煌,要求自愿息访息诉,永远不再上访。自此,官浔镇成为漳浦县信访零积案乡镇。
“为什么很多矛盾纠纷得不到很好的化解呢?恐怕是因为受到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影响,不能坚持做到公平正义,最终落得个‘公亲变事主’的尴尬境地。”面对大大小小的纠葛,何德煌心中总有“一杆秤”,不偏不倚,无私无畏。
2014年5月,赵厝村的赵某缘,利用邻居赵某才被判刑6年的机会,于2006年占用了与其相邻的1.6亩土地种上长年生果树荔枝。2012年,赵某才刑满释放,发现土地被侵占,多次追讨,赵某缘以土地是自己开荒的为由不归还。后来,赵某才持土地承包公证合同要求司法所调解。工作人员经多方面仔细调查,确认该土地是赵某才所有,但赵某缘仍不归还,而且还找来两位身份特殊的亲戚当“靠山”,对他们说假话,让他们出面撑腰,还对正在办理此事的何德煌施加压力,要求认定这争执的1.6亩土地是其所有。
面对重重压力,何德煌毫不畏惧,大胆面对,直接找到赵某缘的那两位亲戚,用事实说话,把依据和调查过程摆在桌面上,要求他们尊重事实,不要偏听偏信,给弱势群体一个生存空间。在事实面前,赵某缘的两位亲戚向他认错,赔礼,并主动动员赵某缘归还占用的土地。赵某缘接受调解归还1.6亩土地给赵某才;赵某才对赵某缘所种的果树给予赔青。
何德煌坦言,从事调解工作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当事人,有的性格温和,容易沟通交流;有的性格暴躁,甚至有的相对固执,容易走极端。“遇到一些固执己见的当事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才能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为当事人解决问题。”他常常这样勉励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在不懈努力下,何德煌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92件,调处成功率100%,出具调解协议书592份,实现无信访积案和无初信初访,为当地打造具有温度与文明的社会环境添砖加瓦。因为工作业绩出色,他获奖无数,被评为福建电视台《调解有一套》“我最喜爱的调解员”“福建省人民调解专家”等,而在“金牌德煌人民调解工作室”里,四周墙壁更是挂满了各地百姓赠送的各种锦旗。
“我虽然70岁出头了,但是为了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我愿意将人民调解工作进行到底。”何德煌深情地说。
☉洪锦城 方献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