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炳钦)10月14日,家住东山县铜陵镇苏峰社区的谢丽珠老人向笔者展示她家珍藏的一张旧照片,说出一段谷文昌老书记关心支持她已故丈夫刘保枝搞渔具技术革新的往事。
新中国成立前,东山县渔船破烂不堪,渔具残缺不全,生产力极为低下,有一首民歌《讨海兄》是这样唱的:“歌文来唱讨海兄,讨海抓鱼惨十成,破船破网家私歹,四五级风呣敢行。无去讨海米瓮空,一家老少受饥寒,出于无奈去生借,渔霸剥削会惊人。渔霸袋子比海深,渔民欠债日日沉,明知此去风浪大,为了生活无顾身。”
1950年5月,东山沿海渔区渔民在东山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创新改造落后的渔业工具,渔业生产迅速发展。1958年春汛,东山县城关(今铜陵镇)镇委副书记刘保枝响应东山县委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城关竹桁社参加劳动。在和渔民一起下海捕鱼下网、起网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用人工起网的捕鱼方法太落后,便萌生了制作绞车起网机代替人工起网的想法。刘保枝利用业余时间构思、画图,不久便制作了一台绞车起网机运到竹桁船试验。第一次试验时,绞车起网机虽然有转动,但不能省力。刘保枝继续深入钻研,并请来造船厂、铁工厂的两位工人共同研究,终于找出绞车横杆较短、竖杆中部无滚珠轴承、挡杆位置不合理等毛病,经改造后,绞车起网机第二次试验取得成功。
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听到刘保枝改造渔具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在一次县里开会时见到刘保枝,对其技术改革表示支持和肯定,并鼓励他再接再厉再出成果。当他得知刘保枝在探索用蓄电池灯具替换传统的油灯照明灯具,对东山渔区“驶鱛”作业中使用的灯具进行技术革新时,马上指派一名电器技术人员协助刘保枝,使技术革新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1958年底,刘保枝荣获福建省渔具改革一等奖,1959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海洋技术革新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