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收藏

菊开瓷上秋日 艳

⊙朱卫东 文/图

① 元代青花小扁壶

②清代“庆宜堂制”菊花纹碗

③ 故宫菊花纹圆花盆

④青瓷茶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几句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写菊花的名句。在古典文化里,菊花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被誉为“君子”和“花之隐逸者”。在传统瓷器上,菊花又被赋予了富贵和长寿的寓意,“万寿菊”和“富贵菊”都是常见的吉祥纹饰。古瓷上竞相盛开的一朵朵菊花也为天高气爽的秋日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

图①是一只元末青花菊花纹小扁壶。这只扁壶高11.8厘米,壶腹直径9.8厘米,厚约2.3厘米,造型优美独特。壶嘴、壶颈及执手各处饰有精美的吉祥纹饰,腹壁上精工绘出一幅清新雅致的“秋菊傲霜图”,画面上的菊花柔美俊秀,颇具时代风格,其画法采用勾勒点染,布局疏朗,用笔简率,点染有秩。扁壶,源于西夏,由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元末时期的扁壶,器型日趋多样,纹饰愈加精美。这件扁壶造型独特,瓷画写意,加之胎骨坚致,釉质肥厚莹润,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图②是一件清代粉彩花鸟纹菊花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口直径21厘米。碗壁及碗口均呈花瓣状,组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碗壁上的瓷画构图疏朗有致,质感逼真。几簇菊花竞相斗艳,仙鹤翩翩起舞,梅花鹿正在优雅地守护着一朵硕大的灵芝仙草。仙鹤、灵芝、梅花鹿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吉祥纹饰组合在一起,寓示延年益寿,健康吉祥。碗底的“庆宜堂制”正是雍正官窑的款识。将此碗捧于手中,仔细端详,只见整件器物造型精巧玲珑,胎体轻薄,粉彩淡雅逸丽,运笔自然流畅,层次清晰,给人一种新鲜、活泼、清新的感觉,堪称雍正粉彩碗中的上乘之作。

图③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清光绪年间黄地粉彩菊花纹圆花盆。花盆略呈圆桶形,板沿,直腹,圈足,高约8.9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9厘米。口沿用红、蓝彩料绘出宝伞、宝鱼、宝瓶、莲花等吉祥八宝纹饰,外饰珊瑚红釉一周。盆中饰以白釉,底部开有两处圆形小孔,做透水之用。外壁通体为浅黄色釉,两丛菊花傲霜挺立,枝丫旁逸斜出,叶片青翠欲滴,枝头繁花或含苞、或怒放,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翻转盆底,一行红彩书“体和殿制”4字篆款映入眼帘。体和殿即翊坤宫的后殿,慈禧太后用膳饮茶之处。“体和殿制”款瓷器正是光绪十年(1884年)朝廷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诞专门烧制的瓷器。此类器物画面结合紧密,各种色釉地上粉彩纹饰色彩鲜艳,釉面饱满莹润,其风姿神韵从这只花盆上可见一斑。

图④是一只清末民初时期的青瓷茶盏,无盖无托,口径约10厘米,高6厘米。这只茶盏的器形非常独特,神似一只从水中缓缓爬出的河龟。盏体边沿的龟颈高高扬起,斟茶时可以握在手中,非常方便。龟壳内空,形成了一只别致的茶盏。盏口呈十六瓣花蕊形,盏底饰以精美的吉祥图案。盏体外壁满布手绘的菊花纹饰,线条简洁流畅,纹饰清新淡雅。翻转盏体,没能发现传世茶盏上多见的窑口款印,仅仅只有三处支烧留下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这只茶盏在造型上借鉴了“仿生瓷”的工艺特色,龟颈盏柄,龟壳茶盏,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