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家住东山县铜陵镇的林先生向笔者展示了几张旧照片,介绍东山县发展芦笋种植改变农业模式的历程。
历史上,东山县土地薄瘠、遍地飞沙,特别是沿海地区因为风沙危害,土地全部被风沙吞没,变成一片沙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番薯、花生和少量水稻,是个缺粮县。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改变东山县农业模式,让广大农民能够富裕起来,1979年,东山县供销联社和县外经贸局从云霄常山华侨农场引进美国芦笋,经过一段时间试种,证明东山岛沿海沙质土十分适宜芦笋种植。上世纪80年代初,东山县政府提出发展东山芦笋产业的战略目标,鼓励农民种植芦笋,县农业局派农业技术员到各乡镇农村推广、指导芦笋种植,一时间,全县掀起芦笋种植热潮。解放前受风沙灾害最严重的白埕村、山口村出现许多种植芦笋获利的万元户。城关镇(今铜陵镇)铜兴村农民黄文照在沙质土种植芦笋,1986年在1200平方米试验田创造芦笋单产3500公斤的高产记录,人称“芦笋大王”。东山县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经济试验区”,芦笋成为全县农业种植业的支柱。 黄炳钦 文/供图